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表略】
诗句解读
1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
- 注释:自从有书写以来,可以听到有关祖先的故事。
- “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 注释:根据经书和传文中的记载,在尧、舜时代之前,帝王都有封号或谥号。
-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
- 注释:辅佐君王的人无法被直接称呼,但是诸子百家对此有所论述,虽然不完全依据孔子的说法,但仍被记录在文献中。
-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注释:孔子说:“如果我具有圣人的品德和仁者的风范,那我怎么敢自称?”又问道:“为何要追求仁德?我一定要成为圣人吗?”
- “未知,焉得仁?”:这是孔子对于是否具备仁德的怀疑。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注释:天生就理解知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能够不断学习进步的人又是第三等;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则是最差劲的。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 注释: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理解和接受高层次的思想。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注释:只有极少数的人(上智)和极少数的人(下愚),他们的智慧和愚钝是不会改变的。
-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 注释:传统记载中说,如果尧、舜、禹、稷、卨等人与人为善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像讙兜那样企图作恶就会被清除。
-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 注释:可以与人共同做出好事,却无法与人共同做出坏事,这种人被称为“上智”。
-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 注释:桀王、纣王、龙逢和比干等人想与他们做好事就会被杀害,而莘国和崇侯国的君主想与他们做坏事却能成功。
-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
- 注释:齐桓公任用管仲后,实现了霸业。
- “竖貂辅之则乱。”:
- 注释:竖貂辅佐齐桓公后,齐国开始混乱。
-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 注释:可以让人去做坏事,但不能让人去做好事,这样的人被视为“下愚”。
-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 注释: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列出等级顺序,穷尽经书和传文的精髓,并按照世代依次排列,全面概括古今的关键要点。
译文
从最早的书写开始,祖先的事迹就可以被记录下来。根据经书和传文的说法,在尧帝时代之前的帝王们都有他们的封号或谥号。辅助君王的人无法直接被称为某人,但诸子百家对此有所讨论,虽然不完全依据孔子的说法,但也被记录在文献中。孔子说过:“如果有圣人和仁人的品德,那我怎么敢说自己是?”他又问道:“为什么要追求仁人呢?我一定要成为圣人吗?”对于那些天生就明白知识的学者来说,他们是最高的;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知识的学者是次一等的;能够不断学习进步的人又是第三等的;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是最差的。中等水平以上的人才能理解高层次的思想。只有极少数的人(上智)和极少数的人(下愚),他们的智慧和愚钝是不会改变的。传统记载中说,如果尧帝、舜帝、禹帝、稷帝、卨帝等人与人为善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像讙兜那样企图作恶就会被清除。可以与人共同做出好事,却无法与人共同做出坏事,这种人被称为“上智”。桀王、纣王、龙逢和比干等人想与他们做好事就会被杀害,而莘国和崇侯国的君主想与他们做坏事却能成功。齐桓公任用管仲后,实现了霸业。竖貂辅佐齐桓公后,齐国开始混乱。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列出等级顺序,穷尽经书和传文的精髓,并按照世代依次排列,全面概括古今的关键要点。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表·古今人表》,是一篇描述古代帝王和思想家的文章。通过列举古代帝王和思想家的名字及其特点和评价,展示了古代儒家对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理解。文章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评价,展现了儒家对于善恶、智慧和道德的重视。其中,对于上智和下愚的描述,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必要性。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行为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