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是时御史大夫宽明经术,上乃诏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陛下躬圣发愤,昭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二代在前也。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矣,唯陛下发圣德,宣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则上矣。书缺乐弛,朕甚难之。依违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为元年。”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曰:“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与长相终。律长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终复。三复而得甲子。夫律阴阳九六,爻象所从出也。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与邓平所治同。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阳历;不藉,名曰阴历。所谓阳历者,先朔月生;阴历者,朔而后月乃生。平曰:“阳历朔皆先旦月生,以朝诸侯王群臣便。”乃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罢废尤疏远者十七家,复使校历律昏明。宦者淳於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

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    
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    
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是时御史大夫宽明经术,上乃诏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陛下躬圣发愤,昭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二代在前也。    
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矣,唯陛下发圣德,宣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    
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则上矣。书缺乐弛,朕甚难之。依违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为元年。”    
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其法以律起历,曰:“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与长相终。律长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终复。三复而得甲子。夫律阴阳九六,爻象所从出也。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阳历;不藉,名曰阴历。所谓阳历者,先朔月生;阴历者,朔而后月乃生。平曰:“阳历朔皆先旦月生,以朝诸侯王群臣便。”    
乃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罢废尤疏远者十七家,复使校历律昏明。宦者淳於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    

解析与注释

  • 汉兴方纲纪大基:汉代开始建立基础的治理结构和制度。
  • 庶事草创:各种事务刚刚开始建设。
  • 袭秦正朔:模仿秦朝的正朔制度。
  • 以北平侯张苍言:引用北平侯张苍的意见。
  • 用《颛顼历》:采用颛顼历作为依据。
  • 比于六历:将《颛顼历》与其他六种历法进行比较。
  • 虽正朔服色:虽然有正式的节令和服饰颜色。
  • 未睹其真:没有看到真正的节令。
  • 朔晦月见:每月的初一到三十(朔)、十五到三十(晦)都有出现,但并不准确。
  • 弦望满亏:弦月和望月(农历每月的十五和十六)的满月都有亏损。
  • 汉武帝元封七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公元前110年)。
  • 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汉武帝时期的官员。
  • 太史令司马迁:汉朝史学家司马迁。
  • 改正朔:更改节令和时间。
  • 服色:皇帝和百官的服装颜色。
  • 三统之制: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
  • 二世在前:指西汉的第二代皇帝刘邦和第三代皇帝刘邦之间的历史时期。
  • 发奋:努力实现。
  • 配天地:配合天地自然规律。
  • 顺阴阳:顺应阴阳的变化。
  • 定大明之制:确立明确的制度。
  • 为万世则:为后代留下规范和法则。
  • 诏御史曰:汉武帝下诏给御史。
  • 有司言历未定:有关官员建议历法尚未确定。
  • 广延宣问:广泛征求意见并讨论。
  • 书缺乐驰:书籍残缺不全,音乐失传。
  • 依违以惟:犹豫不决,难以决定。
  • 七月为元年:决定从农历七月开始作为一年的起点。
  • 定东西:确定时间的划分。
  • 立晷仪:设立晷仪来测量时间。
  • 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追赶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个方向上的运行轨迹。
  • 朔晦分至:每月初一到三十(朔)、十五到三十(晦)。
  • 离弦望:农历每个月十五或十六的弦月和望月。
  • 太初本星度新正:太初历计算的天文坐标。
  • 姓等奏不能为算:姓氏的官员们无法完成计算。
  • 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选取了多位数学家参与历法的制定。
  • 唐都、落下闳与焉:两位古代的天文学家参与其中。
  • 律容一龠:律管容积是一尺(约合24.2厘米)乘以一寸(约合3.3厘米)。
  • 相终:相随延续直至结束。
  • 阳历:即太阳历。
  • 阴历:即月亮历。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月初一)通常在寅月(春季)的早晨出生。
  • 阳历朔皆先旦月生:阳历年的第一天(月初一)通常元狩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翻译与赏析

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