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内五言,女听。”予者,帝舜也。言以律吕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顺以歌咏五常之言,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唯圣人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闻之也。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同律,审度,嘉量,平衡,均权,正准,直绳,立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贞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各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颇推五胜,而自以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上黑。

”`
《汉书·志·律历志上》出自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是研究古代历史和科技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历法的理解和实践,特别是关于音律、度量衡以及与天地四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

  1. 《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 :引自《尚书·舜典》,表达了帝舜(即大禹)想要倾听关于音乐、律法等六个基本音阶(六律)、五种声音(五声)及其八个组成元素(八音)和七个初始概念(七始)的教导。
  2. “以出内五言女听” :意味着通过音乐来传达这些知识,使得女性也能聆听并理解。
  3. “顺以歌咏五常之言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 :强调音乐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认为通过音乐可以表达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从而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和社会秩序。
  4. “惟圣人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闻之也” :表明只有圣人能理解并实践这种和谐,因此帝舜希望听到这种音乐和律法的教导。
  5. “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同律审度嘉量平衡均权正准直绳立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贞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 :描述了当时学者们广泛听取意见,修订和完善古代律法的过程。同时,强调了通过统一的标准和法则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6. “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 :提到铜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重视。它不受潮湿或炎热影响,保持其物理状态不变,象征着人的正直品质。
  7. “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指出使用竹子作为乐器的弦线是合适的选择,因为竹子具有天然的特性。
  8. “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尚书·舜典》中的一段,描述了舜帝命令羲和和其他官员观察天象,制定日历,指导民众如何耕种和生活。
  9. “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 :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闰年来修正年份,确保农业周期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和效率。
  10. “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帝接受了这个教导并将其传承下去,成为他治理国家的基础之一。
  11. “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讲述了周武王访问了箕子,得到了关于历法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修改了历法系统,使之更符合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

《汉书·志·律历志上》不仅记录了古代的音乐理论和天文历法的知识,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思想。通过这段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学成就,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