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DB69首。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而司历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著其法于《春秋》。《经》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言告朔也。元典历始曰元。《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又曰:“元,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实如法得一。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也。皆参天两地之法也。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律娶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之所繇出也。《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朝聘会盟,《易》大业之本也。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传》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诗句:

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译文:

在孝成帝的时期,刘向整理了包括太初历、殷正历、周正历在内的六大历法,对其中的各种说法进行了辨析和总结,撰写了《五纪论》。刘歆进一步探究这些历法的深层原理,创作了《三统历》和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解释《春秋》,并强调其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记载。

注释:

  • 至孝成世:指的是汉武帝晚年到汉成帝时期。
  • 刘向总六历:这里的“六历”指的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六种主要历法。
  • 列是非:表示对各种历法进行比较和评判。
  • 作《五纪论》:《五纪论》是一篇讨论历法的文章,可能涉及历法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分析。
  • 向子歆究其微眇:向子歆深入研究了历法的微妙之处。
  • 作《三统历》:刘歆根据天文学的发展,创作了新的历法,称为《三统历》。
  • 推法密要:表示这种新历法的方法和细节非常严谨且重要。
  • 故述焉:因此被记录下来。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汉代学者刘向和刘歆在历法方面的著作及其贡献。通过整理和研究多种历法,他们不仅对历史历法有深入的了解,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创新。特别是刘歆的《三统历》,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历法精确度的追求以及对天文现象深入观察的成果。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