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

诗句:
《汉书·志·礼乐志》是班固撰写的古文,主要介绍了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其中提到“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意味着治理个人时,如果忘记了礼仪,就容易变得粗鲁无礼。同时,“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说明国家管理不善,一旦失礼,就会引发混乱。

译文:
《汉书·志·礼乐志》中,班固详细地阐述了礼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中的重要性。他提到,六经(即儒家经典)的宗旨是相同的,而礼仪与音乐的使用尤为紧迫。这是因为礼仪是个体行为规范的基础,而音乐则是调节社会情绪、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班固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遵守一定的礼仪规则,否则容易引发问题。例如,如果统治者忘记了基本的礼仪,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同样,如果普通百姓没有遵守礼仪,也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解释:

  • 《六经》:指的是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和《春秋》。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
  • 礼仪: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 音乐:通过声音的艺术形式,可以调节人的情绪,陶冶情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君臣之道: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和相处之道,强调尊卑有序、相互尊重的原则。
  • 政以行之,刑以防之:意指政治措施应该被实行执行,刑罚也应该被使用来预防犯罪。
  • 王道: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之一,指通过德治而非苛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赏析:
《汉书·志·礼乐志》通过对礼仪和音乐的阐述,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不仅强调了礼仪和音乐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还揭示了它们在塑造个人品德和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价值。通过分析礼与乐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班固展现了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汉书·志·礼乐志》还体现了汉代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儒家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传播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