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此礼乐之本也。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汉书 · 志 · 礼乐志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此礼乐之本也。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汉朝的《汉书·志·礼乐志》是一篇关于古代礼乐文化的文献,它详细地阐述了礼乐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礼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文章首先指出了礼和乐的区别:礼是外在的表现,乐是内在的情感。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可以表达出对人的亲近与尊重或是畏惧与尊敬。这种亲近或尊敬能够减少人们的怨恨,畏惧或尊敬能够避免争斗。当人们相互谦让时,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这里的“揖让”就是通过礼貌和谦逊来达到治理的目的。接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礼乐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人们难以直接看到礼的意义,但是可以通过享受奉献、接受礼物时的升降、跪拜等行为来体现。同时,虽然和亲的说法难以明确表述,但可以通过诗歌和音乐中的创作来表达。这些方式都能够反映出对人敬意的赞赏,而不局限于财物的赏赐。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孔子对礼乐的看法,他赞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是对礼乐本质的肯定。最后,文章强调了了解礼乐内涵的人才能够创作和阐述礼乐的内容。只有真正理解了礼乐的本质,才能成为圣人;只有掌握了礼乐的知识,才能成为明智的人。文章的结论是,王者必须要遵循前代的礼乐文化,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民众的心逐渐受到礼的影响,从而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时代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在经历了周朝的兴盛之后达到了顶峰,拥有丰富的礼经和威仪。随着时间的流逝,孔子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诸侯之间的礼仪规范开始被忽视,他们厌恶礼制的约束,并放弃了自己的典籍。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由于秦灭六国,学术和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国家走向了混乱和灭亡。
诗句:
-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
- 这句诗描述了礼乐的两种不同功能:一是用于内部治理(治内),二是用于外部修饰(修外)。通过使用“同”和“异”这两个词,表达了礼乐在维持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相同的礼乐可以带来亲近和和睦的关系,而不同的礼乐则能引起敬畏和尊重。这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怨恨和纷争。
-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 “揖让而天下治”指的是通过礼和乐的引导下的政治秩序得以实现。这里强调了礼和乐在政治秩序中的决定性作用。
-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 这个句子说明了王者治理国家时应遵循前代的礼制,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这种适应时代变化的做法体现了治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 这一部分提到了周朝借鉴了前代的文化成就(二代),并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礼制和文化。这里的“威仪三千”表明了周朝的礼仪体系非常庞大和完善。
- 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高度评价了周朝的文化成就,认为其充满艺术美感。他认为周朝的文化是最理想的状态。
- 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
- 这里描述了周朝晚期,诸侯们开始背离礼制,不再尊重和遵守既定的礼仪规则。
- 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 这一句揭示了秦朝的暴政导致了文化的毁灭和国家的崩溃。
译文:
乐以治理内部关系使之和谐一致,礼以修饰外部行为使之区别对待;当内外有相同之处时就能互相亲近和和睦共处,当有不同差异时就会产生敬畏和尊重;因为亲近和睦就不会产生抱怨,因为敬畏尊重就不会引起争斗。通过互相谦让可以达到天下大治,这就是礼和乐的作用。这两种元素是并行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然而,要表达敬畏和尊重之意却很难只通过物质的赠送和接受来实现,需要通过诗歌和乐器的声音来表现;要说明如何亲近人的说法却较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只能通过诗歌和音乐来传递。因此,孔子曾说过:“礼节礼节啊!我只是从周朝那里学习。”但是当周朝衰落时,诸侯们开始无视礼制的限制,厌恶礼制的束缚,抛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在秦始皇时期,由于秦的暴政而导致文化和学术的破坏,国家走向了混乱和灭亡。
注释:
- 乐以治内而为同:这里的“乐”指的是音乐,“治内”指的是治理内部的事务或关系;“为同”表示达成和谐一致的状态。整个句子传达的是音乐在处理内部事务时所起的和谐作用。
- 礼以修外而为异:这里的“礼”指的是礼仪,“修外”指的是对外的展示或表现;“为异”表示展现区别或差异。整句的意思是礼仪在于对外的不同展示,用来区分不同的社交场合或等级关系。
- 和亲则无怨:通过友好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怨恨。
- 畏敬则不争:对他人的敬畏和尊重能够使人保持谦逊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冲突。
- 揖让而天下治者:通过礼貌的相互谦让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王者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依据和继承前代遗留下来的礼制和文化传统。
- 事为之制:事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执行。
- 曲为之防:曲艺、仪式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安排和保护。
- 郁郁乎文哉:形容文化或艺术的美好和丰富。
- 吾从周:表示我完全赞同并遵从周朝的文化理念。
- 至太平而大备:指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国家达到和平繁荣的境界。
- 周监于二代:参照前代的礼制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
- 威仪三千:指礼仪的数量非常丰富。
- 孔子美之曰:“郁郁乎心哉!”:孔子赞美周朝的文化成就充满了艺术之美。
- 及其衰也: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
- 诸侯逾越法度:诸侯超越了原有的法度限制。
- 恶礼制之害己:厌恶礼制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 去其篇籍:摒弃了自己的文献著作。
- 遭秦灭学:秦始皇统治时期对文化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摧毁。
- 遂以乱亡:因此国家的政权也随之崩溃。
赏析:
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录了汉代学者对古代礼乐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和谐与秩序追求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文化实践。通过对礼乐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此外,这段文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赏析:
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录了汉代学者对古代礼乐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和谐与秩序追求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文化实践。通过对礼乐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