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磐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繇不习五常之道也。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
汉书·志·礼乐志
探究古代礼乐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 前言
- 汉代礼乐制度重要性
- 汉初礼乐制度现状
- 《汉书》记载意义
- 礼乐与国家治理
- 礼乐在国家治理中角色
- 西汉至成帝年间礼乐变化
- 教化与刑罚平衡问题
- 礼乐制度沿革
- 周代礼乐制度传承
- 秦朝礼乐变革及其失败
- 西汉礼乐发展与创新
- 孔子对礼乐观点
- 孔子对礼乐重视程度
- 礼乐对个人修养影响
- 礼乐作为治国根本原因
- 礼乐制度实践
- 汉朝建立初期礼乐实践
- 汉武帝时期礼乐推广与改革
- 礼乐教育在汉代普及情况
- 礼乐与社会变迁
- 礼崩乐坏原因分析
- 礼乐制度与民风民俗关系
- 礼乐在社会安定与动荡中作用
- 当代价值与启示
- 礼乐文化在现代价值
- 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 现代社会中礼乐实践意义
- 结论
- 总结汉代礼乐成就与不足
- 礼乐文化对未来社会发展影响
- 呼吁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