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异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B324》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故帝舜命夔曰:“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锽锽,磐管锵锵,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诗句: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注释:人民拥有血液、气息、心灵、知识和性情,却没有悲哀、欢乐、喜悦、愤怒的常规,当感应而动时,然后心灵的形态才显现出来。)。
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注释:微妙憔悴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忧虑;简单易懂的轻佻快乐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快乐;粗暴激烈猛烈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刚毅;正直诚实坚定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肃敬;宽容和顺温和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慈爱;流里流气的邪恶声音出现,人民陷入淫乱) 。
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异五常之行(注释:先王厌恶混乱的现象,所以制定优雅和美妙的音乐声调,依据人的本性,考察度数,制定礼仪制度,使生气和谐,区分五种正常的活动,使之阳气不分散,阴气不聚集,刚劲之气不发怒,柔和之气不恐惧,四者在人体内通畅地交会,然后在体外发作,都安于各自的位子而不相互干扰,足以感动人们的善良的心志,不让邪恶的气息接触他们,这就是先王建立音乐的方法)。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B324》言救民也。《夏》言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 。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注释:自从夏朝以来,它的流行范围已经无法听到了,但在商周时期仍然保存着一些《颂》。随着周代诗歌的完备,各种乐器和器具也被一一陈列出来,《周官》中详细记载了有关官员的职责。典者包括卿大夫、师傅和瞽等,他们都选拔具有道德的人作为教师。他们朝夕练习业务,教导国子们学习歌唱九种美德,诵读六篇诗歌,学习六种舞蹈,以及五声音阶和八种音阶的和谐) 。
译文:
人民拥有血液、气息、心灵、知识和性情,却没有悲哀、欢乐、喜悦、怒恨的常情和感应,因此当感应而动时,然后心灵的形态才显现出来。细微憔悴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忧虑;简单易懂的轻佻快乐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快乐;粗暴激烈猛烈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刚毅;正直诚实坚定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肃敬;宽容和顺温和的声音出现,人民感到慈爱;流里流气的邪恶声音出现,人民陷入淫乱。先王厌恶混乱的现象,所以制定优雅和美妙的音乐声调,依据人的本性,考察度数,制定礼仪制度,使生气和谐,区分五种正常的活动,使之阳气不分散,阴气不聚集,刚劲之气不发怒,柔和之气不恐惧,四者在人体内通畅地交会,然后在体外发作,都安于各自的位子而不相互干扰,足以感动人们的善良的心志,不让邪恶的气息接触他们,这就是先王建立音乐的方法(注释:先王厌恶混乱的现象,所以制定优雅和美妙的音乐声调,依据人的本性,考察度数,制定礼仪制度,使生气和谐,区分五种正常的活动,使之阳气不分散,阴气不聚集,刚劲之气不发怒,柔和之气不恐惧,四者在人体内通畅地交会,然后在体外发作,都安于各自的位子而不相互干扰,足以感动人们的善良的心志,不让邪恶的气息接触他们,这就是先王建立音乐的方法)。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注释: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
黄帝作《咸池》,《书》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颛顼作《六茎》,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注释:黄帝作《咸池》,《尚书》记载“敲击石头拍击石头”,百兽随之起舞。颛顼作《六茎》,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武王作《勺》) 。自夏以前流传下来的歌曲已经无法听到了。但到殷代仍有一些歌曲存在。周代的诗歌已经完备,各种乐器和器具也都被陈列出来。
《礼乐志》是《汉书》中的一篇记录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篇章。它描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班固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的重要性。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关于礼乐的部分。虽然现在只有褚少孙补写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礼乐的历史全貌(注释:《汉书·礼乐志》是《汉书》中的一篇记录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篇章。它描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班固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的重要性。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关于礼乐的部分。虽然现在只有褚少孙补写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礼乐的历史全貌)。
外圣知礼乐为用之急也(注释:外在圣人知道礼乐的作用非常紧急) 。
故孔子适齐游于泰山之下,闻韶声于梁父之下,于是白公胜削桐为琴,琴三百弦(注释:因此孔子去齐国游览泰山并在梁父山下听到了韶乐的音乐声。于是鲁国的公子白公胜用桐木削成琴并演奏了三百余根琴弦)。
钟鼓锽锽,磬筦锵锵(注释:钟鼓响亮,磬管发出悦耳的声音) 。降福穰穰(注释:降下吉祥如意) 。洋洋普降,见之于天(注释:广泛降临下来,显现于自然之中) (注释:《礼乐志》是《汉书》中的一篇记录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篇章。它描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班固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的重要性。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关于礼乐的部分。虽然现在只有褚少孙补写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礼乐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