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皆因秦旧事焉。

先输出诗句: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景献皇帝各有所献,孝武帝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译文:

高庙演奏《武德》、《文始》、《五行》等舞,孝文、景献皇帝各自演奏不同的舞蹈,而孝武帝则演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舞。

注释:

  1. 高庙:古代帝王的宗庙,是祭祀祖先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2. 孝文、景献皇帝: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位皇帝,他们为礼乐文化做出了贡献。
  3. 孝武帝:指汉武帝刘彻,他在位期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也促进了礼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 《武德》:《武德》是指高祖四年(公元前206年)制作的舞蹈,以象征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
  5. 《文始》:《文始》是指高祖六年(公元前205年)更名的舞蹈,以表示舜《招舞》之意,显示不抄袭前人。
  6. 《五行舞》:这是周代的舞蹈,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改名称为《五行》。
  7. 《昭德舞》:孝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所演奏的舞蹈,用以尊崇大宗宗庙。
  8. 《盛德舞》:孝宣帝(公元前74年-公元49年),在孝武帝基础上增加内容,用以尊称世宗庙。
  9. 《昭容乐》、《礼容乐》:这些是新创的舞蹈,用于展示天子尊严和礼仪。
  10.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着天下安乐,通过武力来消除混乱。
  11. 《文始舞》:本源于舜《招舞》,高祖六年改名,以示不重复古人。
  12. 《五行舞》:起源于本周朝,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为《五行》。
  13. 《昭德舞》:用来尊崇大宗宗庙。
  14. 《盛德舞》:用来尊崇世宗庙。
  15. 《文始舞》:表现舜《招舞》的原意,显示其独特性。
  16. 《四时舞》:由孝文帝所作,象征天下和平。
  17. 《五行舞》:由孝文景所演奏,象征天下安宁。
  18. 《昭容乐》、《礼容乐:由孝景帝所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19.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20.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21.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22. 《昭德舞》:孝宣帝演奏,用于尊崇大宗宗庙。
  23.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24.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象征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25.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26.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27.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28. 《四时舞:由孝文帝演奏,象征天下和平。
  29.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30. 《四时舞:孝文帝演奏的舞蹈,象征天下和平。
  31. 《五行舞:由孝文帝演奏,象征天下安宁。
  32. 《昭容乐、礼容乐:由孝景帝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33.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34.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35.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36. 《昭德舞:孝宣帝演奏,用于尊崇大宗宗庙。
  37.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38.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象征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39.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40.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41.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仪式。
  42. 《昭德舞:孝宣帝演奏,用于尊崇大宗宗庙。
  43.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44.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45.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46.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47.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48. 《昭德舞:孝宣帝演奏,用于尊崇大宗宗庙。
  49.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50.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51. 《武德舞:高祖五年制,象征天下安乐。
  52.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53.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54. 《昭德舞:孝宣帝演奏,用于尊崇大宗宗庙。
  55. 《盛德舞:孝宣帝演奏,用来尊称世宗庙。
  56.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57. 《武德舞:高祖四年制作,象征天下安乐。
  58. 《文始舞:高祖六年更名,表示尊重前人。
  59. 《五行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改,代表周朝的舞蹈。
  60. 《昭容乐、礼容乐:孝景帝演奏,强调天子的尊严和礼仪。

赏析:

《汉书·礼乐志》作为一部记录西汉时期礼乐制度的重要文献,详细记载了当时宫廷中的各种音乐舞蹈活动。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历史传统继承与发展的描述,还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礼仪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持。《汉书·礼乐志》通过对各种舞蹈名称的解释和编排背景的说明,展示了汉代礼乐制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它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认同感。例如,《武德》、《文始》等名称的选用不仅彰显了对前人的尊重和学习精神,也体现了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意图。此外,《盛德》、《四时》、《五行》等舞蹈的名称选择也反映了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和人类社会秩序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