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蛟》十九
其余巡狩福应之事,不序郊庙,故弗论。
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然诗乐施于后嗣,犹得有所祖述。昔殷、周之《雅》、《颂》,乃上本有BA5F、姜原,B43A、稷始生,玄王、公刘、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乃及成汤、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兴,下及辅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属,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是以光名著于当世,遗誉垂于无穷也。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赤蛟》是一首汉代的诗歌,出自《汉书·礼乐志》。诗中表达了汉武帝时期对礼乐的重视和尊崇。下面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 诗人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据班固在《汉书·礼乐志序》中提到,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这暗示了这首诗可能是由司马相如等人创作。
- 内容分析:诗中通过歌颂赤蛟的形态,展现了帝王的神圣威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于礼乐文化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音乐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
- 历史背景: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弘扬国威,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对外政策。这些活动往往需要通过祭祀等方式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庇佑。因此,汉武帝时期的礼乐制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上。通过对赤蛟、黄华盖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君臣礼乐活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幅壮丽而和谐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
《赤蛟》不仅是一首表达帝王神圣威严和国家繁荣昌盛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政治文化及其礼乐文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