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耑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四星曰天C964。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汉书·志·天文志》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古代中国历史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对于天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本诗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旨在探讨天象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天文观测对帝王治理的影响。
诗句原文:
-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
译文:
天文的观测与记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图中记载了一百一十八颗恒星(包括内外官),总计七百八十三星,这些都是根据它们的位置、数量和形状来象征不同地区和政治状态。当这些星星显现或隐藏时,预示着国家的安危、盛衰、虚实等。例如,彗星的出现、日食月食、彩虹的形成等,都是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通过天文现象表现出来,反映了宇宙间的和谐与平衡。如果统治者能够洞察这些征兆并据此进行治理,那么灾难将会被消除,幸福将随之到来,这是自然界赋予的吉祥之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观察天文、解释天象以预示吉凶的传统观念。同时强调了君王应该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洞察国家的政治状况,从而制定合理的统治策略。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的观念,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识。
诗中的“泰一”、“三公”、“紫宫”等概念,以及“阴德”、“天一”、“天枪”、“阁道”等词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视角和哲学思考。通过这些词汇和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