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传》曰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晋平公问于师旷,对曰:“石不能言,神或冯焉。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讟并兴,莫信其性,石之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B055祁之宫。叔向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刘歆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刘向以为石白色为主,属白祥。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旁著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是岁,广汉钳子谋攻牢,篡死罪囚郑躬等,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与浸文。明年冬,乃伏诛,自归者三千余人。后四年,尉氏樊并等谋反,杀陈留太守严普,自称将军,山阳亡徒苏令等党与数百人盗取库兵,经历郡国四十余,皆逾年乃伏诛。是时起昌陵,作者数万人,徙郡国吏民五千余户以奉陵邑。作治五年不成,乃罢昌陵,还徙家。石鸣,与晋石言同应,师旷所谓“民力雕尽”,传云“轻百姓”者也。B055祁离宫去绛都四十里,昌陵亦在郊野,皆与城郭同占。城郭属金,宫室属土,外内之别云。
诗句:
石言于晋,晋之平公问师旷。
译文:
在《左传》中记载了昭公八年,石在晋地发声,晋平公向师旷询问,师旷回答说:“石不能言,神或冯焉。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如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讟并兴,莫信其性,石之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B055祁之宫。叔向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注释:
* “石言于晋”:石在晋国发出声音。
* “晋平公问师旷”:晋平公向师旷请教。
* “作事不时”:做事没有及时。
* “怨讟动于民”:怨恨和抱怨在民众中传播。
* “有非言之物而言”:有不应发声的东西也在说话。
* “宫室崇侈”:宫殿过于华丽奢侈。
* “民力雕尽”:人民的劳力被耗尽。
* “怨讟并兴”:怨恨和抱怨同时兴起。
* “信而有征”:相信并且有证据支持。
* “B055祁之宫”:建造的祁县(今山西祁县)的宫殿。
* “叔向曰”:叔向认为。
* “君子之言”:指师旷的话。
* “信而有征”:相信并且有证据支持。
* “金石同类”:金和石是同一类的金属。
* “刘歆以为”:刘歆认为这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晋国发生的一件异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诗中提到“石言于晋”,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因为石头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师旷却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指出是因为人们的怨言太多,导致石头也发出了声音。接着,诗描述了晋国的宫殿过于豪华,人民劳力被耗尽,导致怨言四起。最后,师旷预言这些异象将会得到应验,晋国将会因此遭到灾祸。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解读。它不仅仅是对一次特定事件的描述,更是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和探讨。师旷的解释虽然有些荒谬,但却反映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这种关注和理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首诗还体现了《左传》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方式。《左传》通过详细记录事件的经过和影响,展示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状况。而这首诗则是《左传》中的一个片段,通过描述晋国的一次异象,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