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桂宫鸿宁殿灾,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时,傅太后欲与成帝母等号齐尊,大臣孔光、师丹等执政,以为不可,太后皆免官爵,遂称尊号。后三年,帝崩,傅氏诛灭。
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高皇帝原庙殿门灾尽。高皇帝庙在长安城中,后以叔孙通讥复道,故复起原庙于渭北,非正也。是时,平帝幼,成帝母王太后临朝,委任王莽,将篡绝汉,堕高祖宗庙,故天象见也。其冬,平帝崩。明年,莽居摄,因以篡国,后卒夷灭。
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
说曰:土,中央,生万物者也。其于王者,为内事。宫室、夫妇、亲属,亦相生者也。古者天子诸侯,宫庙大小高卑有制,后夫人媵妾多少进退有度,九族亲疏长幼有序。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故禹卑宫室,文王刑于寡妻,此圣人之所以昭教化也。如此则土得其性矣。若乃奢淫骄慢,则土失其性。亡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孰,是为稼穑不成。
《汉书·志 · 五行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汉初至王莽时期的天文、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灾异现象。其中涉及到的“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以及由此引发的天象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及政治状况。
翻译和解析
- 宫室与社会秩序:
- “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描述了古代统治者对宫室和台榭的过度追求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淫乱、亲属之间的不和等。
-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基本结构,还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天象与人的行为关联:
- 通过“亡水旱之灾而草木百谷不孰,是为稼穑不成”的描述,指出了过度的奢侈和无度的行为会导致自然灾难的发生,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
- 这反映了古人认为人的行为与天象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人应该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圣人治理之道:
- 孔子提倡的“礼”与“俭”在这段描述中得到了体现。例如:“禹卑宫室,文王刑于寡妻”等故事都体现了圣人通过适度和有节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的。
- 这表明古人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以避免因过度放纵而导致的灾难。
- 历史教训:
- “若乃奢淫骄慢,则土失其性”这一部分揭示了过度的奢侈、淫乱和傲慢不仅会破坏社会秩序,还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提醒人们要珍惜和维护现有的和谐稳定局面。
- 这种历史教训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应坚守诚信、节俭和谦和的原则,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对《汉书·志 · 五行志上》中的相关描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期待。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