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元年“秋炁大水”。董仲舒、刘向以为桓弑兄隐公,民臣痛隐而贱桓。后宋督弑其君,诸侯会,将讨之,桓受宋赂而归,又背宋。诸侯由是伐鲁,仍交兵结仇,伏尸流血,百姓愈怨,故十三年夏复大水。一曰,夫人骄淫,将弑君,隐气盛,桓不寤,卒弑死。刘歆以为桓易许田,不祀周公,废祭祀之罚也。
严公七年“秋,大水,亡麦苗”。董仲舒、刘向以为,严母文姜与兄齐襄公淫,共杀桓公,严释父仇,复取齐女,未入,先与之淫,一年再出,会于道逆乱,臣下贱之之应也。
十一年“秋,宋大水”。董仲舒以为时鲁、宋比年为乘丘、鄑之战,百姓愁怨,阴气盛,故二国俱水。刘向以为时宋愍公骄慢,睹灾不改,明年与其臣宋万博戏,妇人在侧,矜而骂万,万杀公之应。
诗句:桓公元年“秋炁大水”;严公七年“秋,大水,亡麦苗”;十一年“秋,宋大水”。
- 《汉书·五行志上》解析:
- 诗句一:“桓公元年‘秋炁大水’” —— 这句诗出自《汉书·五行志上》,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具体而言,桓公在元年开始的秋季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 关键词:桓公、秋炁、大水
- 注释:《汉书·五行志上》记载,由于桓公不遵循周礼中关于祭祀的规定,导致天降灾异,表现为“秋炁大水”,即秋天出现了异常的洪水。
- 赏析:此句反映了古代文献中对自然灾害原因的解释,认为人的行为与自然现象有直接关联。
- 诗句二:“严公七年‘秋,大水,亡麦苗’” —— 这句诗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严公在七年秋季发生的一场洪水灾害。
- 关键词:严公、秋、大水、亡麦苗
- 注释:《汉书·五行志上》提到,严母文姜与兄齐襄公通奸并共谋杀害桓公,随后又因私情背叛兄弟,导致晋国上下对此事不满,最终引发了晋国的大洪水灾害。此外,由于晋国连续两年发生战乱,民众生活困苦,也助长了阴气的盛行,进一步导致了两国同时遭受大水的不幸。
- 赏析: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会寻找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如政治腐败、道德沦丧或家族纷争等,以期通过改革或惩戒来避免类似灾害的再次发生。
- 诗句三:“十一年‘秋,宋大水’” —— 这里描述了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场大洪水。
- 关键词:宋国、秋、大水
- 注释:《汉书·五行志上》中,宋愍公骄横无道且不知改过,他甚至于与臣下宋万开玩笑,让妇人在一旁作壁上观,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轻佻而激怒了神灵,引发了这场灾难。
- 赏析: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显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君主德行和国家治理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句诗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在不同朝代中的自然灾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对此的解释方式。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窥见古人如何试图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