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三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四年秋,河南大水,伊、雒流千六百余家,汝水流八百余家。八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南阳沔水流万余家。是时,女主独治,诸吕相王。

文帝后三年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蓝田山水出,流九百余家。汉水出,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先是,赵人新垣平以望气得幸,为上立渭阳五帝庙,欲出周鼎,以夏四月,郊见上帝。岁余惧诛,谋为逆,发觉,要斩,夷三族。是时,比再遣公主配单于,赂遗甚厚,匈奴愈骄,侵犯北边,杀略多至万余人,汉连发军征讨戍边。

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雨,坏乡聚民舍,及水流杀人。先是一年,有司奏罢郡国庙,是岁又定迭毁,罢太上皇、孝惠帝寝庙,皆无复修,通儒以为违古制。刑臣石显用事。

高后三年夏季,汉中和南郡遭遇大洪水灾害。水流量达四千余家,至四年秋,河南地区洪水泛滥,伊、洛河流域超过一千六百余家受灾,汝河区域亦有八百余家被水患波及。接下来将逐句释义这首诗,并附上赏析:

  1. 诗句翻译
  • 高后三年夏,汉中和南郡遭遇大洪水,水流如注,影响超过四千家。
  • 四年秋,河南的洪水更为严重,伊水、洛水的流域受影响的家庭超过一千六百户,汝水流域也有八十余户受到影响。
  1. 诗句赏析
  • “高后三年夏”指的是汉朝建立初期的高后三年即前185年的一个夏季。
  • “汉中和南郡”是当时中国的两个主要地区,汉中为今天的陕西省一带,南郡则大致涵盖今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
  • “大洪水”形容洪水的规模极大,影响深远。
  • “流四千余家”说明这场洪水对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许多家庭的房屋受损。
  • “四年秋,河南大水”中的“四年”可能是年份的标记,表示事件发生在高后三年之后。
  • “河南大水,伊、洛流千六百馀家,汝水流八百馀家”描述了更广泛的洪水情况,包括伊水和洛河水系,以及汝河流域。
  • “八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馀家”可能意味着在高后八年夏季,汉中的南郡再次经历了类似的洪水灾害,影响了六千馀家家庭。
  • 整体来看,此诗记录了从高后三年到八年期间,汉中和南郡地区连续发生的几次严重水灾,对当地的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1. 历史背景分析
  •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西汉初年,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和恢复的阶段。政府在处理各种自然灾害时,需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 古代中国的水利系统相对落后,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这些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尤为严重。
  • 高后三年的洪水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的不足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困难,而之后的连续洪水则可能与气候因素或人为因素有关,显示了当时社会在应对自然挑战时的局限性。

通过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赏析,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管理措施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