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九月,大雩”。先是,莒牟夷以二邑来奔,莒怒伐鲁,叔弓帅师,距而败之,昭得入晋。外和大国,内获二邑,取胜邻国,有炕阳动众之应。

十六年“九月,大雩”。先是,昭公母夫人归氏薨,昭不戚,又大搜于比蒲。晋叔向曰:“鲁有大丧而不废搜。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亡戚容,不顾亲也。殆其失国”。与三年同占。

二十四年“八月,大雩”。刘歆以为,《左氏传》二十三年邾师城翼,还经鲁地,鲁袭取邾师,获其三大夫。邾人诉于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是春乃归之。

二十五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旱甚也。刘歆以为时后氏与季氏有隙。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DADA平子。子家驹谏曰:“谗人以君徼幸,不可。”昭公遂代季氏,为所败,出奔齐。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记载,农历六月有大雩。大雩,是古代祈求丰收、祛邪避灾的一种祭祀活动,旨在通过盛大的仪式向天地神灵报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汉书》中的“大雩”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历法节日,更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尊重的体现。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通过举行大雩等祭祀活动,祈求天地神灵的庇护,是古人应对自然灾害、维护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雩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祭祀活动,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大雩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活动,如击鼓鸣钟、歌舞升平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才能,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在心理上与神灵建立联系,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大雩的历史背景也颇为重要。在古代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各朝代都发展出了各自的祭祀制度和节日,其中大雩作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其设立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此外,大雩还是一种社会凝聚的方式,通过集体参与祭祀活动,增强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大雩不仅是一个历法节日,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社会的和谐。通过对大雩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