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会盟,设服离卫。鲁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伯州犁曰:“此行也,辞也假之寡君。”郑行人子羽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予子晢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齐国子曰:“吾代二子闵矣。”陈公子招曰:“不忧何成?二子乐矣!”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不害。”退会,子羽告人曰:“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子代人忧,子招乐忧,齐子虽忧费害。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皆取忧之道也。《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三大夫兆忧矣,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
昭公十五年,晋籍谈如周葬穆后。既除丧而燕,王曰:“诸侯皆有以填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荐彝器。晋居深山,戎翟之与邻,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其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其反亡分乎?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正,故曰籍氏。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籍谈归,以语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若卒以忧,不可谓终。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以丧宾燕,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燕乐已早。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安用之!”
**诗句:
楚国公子真美丽,君之形象太耀眼。
译文:
楚国的公子非常英俊,国君的形象令人赞叹。
注释:
- 楚国公子:指楚国的公子围,是楚庄王的庶子,在楚国王室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因其出众的外貌和才华而受到楚国贵族的喜爱。
- 美矣君哉:形容国君非常美丽和威严。这里的“美”指的是外表上的英俊潇洒,“君”则是指国君的身份。
- 辞也假之寡君:表示这是向寡君(此处指周天子)表达敬意的一种委婉说法,言辞恭敬,有礼有节。
- 不反:指不会返回,暗示公子围对这次会面的重视和期待。
- 忧予子晢之欲背诞也:表达了诗人对公子围背弃诚信的担忧,认为其行为是不诚实的。
- 子羽曰:指鲁国人子羽,他是鲁国的大夫,对此事有所评论。
- 假不反:指公子围的承诺没有兑现,即没有真正回到齐国履行承诺。
- 其无忧乎:表达了诗人对公子围未来可能遭遇困难的担忧,认为他应该担心。
- 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这些成语反映了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包括及时行乐而不过度沉迷,面对困难时应保持乐观态度,同时不因困难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 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强调通过言语和行为来理解事物,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 晋独无有,何也?:晋国作为诸侯国之一,在这里被特别提及,可能是因为它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行为或态度。
- 叔氏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其反亡分乎?这句话似乎是一种反问,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 昔而高祖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正,故曰籍氏。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这里涉及到晋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晋国的先祖被封为侯爵,拥有自己的典籍(书籍),这些典籍后来被记录在史册中,成为晋国文化的一部分。晋国的后代女子被称为“妇”,这是对她们身份的尊重。这里提到了“司典之后”,可能是在强调晋国女性的重要性和她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 籍谈不能对:表明籍谈无法立即回答国王的问题。
- 王曰:吾代二子闵矣:周景王对晋国未能履行承诺感到失望。
- 陈公子招曰:不忧何成?二子乐矣!:陈国的一位公子(陈公子招)认为不忧虑反而能取得成功,因为他看到两位公子(齐、卫、陈的大夫)都很高兴。
- 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不害:卫国的齐子认为如果其他人知道情况,那么即使有忧虑也不会有害。
- 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皆取忧之道也:《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段话引用了《尚书·泰誓》中的一句话,强调人们的愿望能够被上天所接受,这也是古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个观念。它传达了统治者应关注民生,顺应民意,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