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元年,周使刘定公劳晋赵孟,因曰:“子弁冕以临诸侯,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齐子归,以语王曰:“谚所谓老将和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王卿以主诸侯,而侪于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畔,何以能久?赵孟不复年矣!”是岁,秦景公弟后子奔晋,赵孟问:“秦君如何?”对曰:“无道。”赵孟曰:“亡乎?”对曰:“何为?一世无道,国未艾也。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弗能敝也。”赵孟曰:“夭乎?”对曰:“有焉。”赵孟曰:“其几何?”对曰:“钅咸闻国无道而年谷和孰,天赞之也,鲜不五稔。”赵孟视荫,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后子出而告人曰:“赵孟将死矣!主民玩岁而惕日,其与几何?”冬,赵孟卒。昭五年,秦景公卒。

翻译:

  1. 诗句解读
  • 这句诗的意思是,周王派遣刘定公去慰问晋朝的赵孟,于是问:“您的冠冕代表着尊贵的地位,为什么不效仿大禹的功劳来造福百姓呢?”赵孟回答说:“我有罪过和恐惧,怎么能够照顾远方?我们这些小人只是苟且偷生,朝不保夕,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1. 词语注释
  • 弁冕:指古代官员的帽子和官服。

  • 远绩禹功:远大的功绩,比喻伟大的事业或成就。

  • 盍亦:何不,如何的意思。

  • :副词,何,怎么。

  • :完成,实现。

  • 庇民:保护人民。

  1. 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相互慰问和交流。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周王对赵孟的尊敬以及对赵国的期望。赵孟虽然身处高位,但他谦虚低调,没有追求个人的功名和权力,而是关心国家的治理和民众的生活。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互相猜忌的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