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晋知伯,汝齐相礼。宾出,汝齐语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敝,专则人实敝之,将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鲁穆叔会晋归,告孟孝伯曰:“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吾子盍与季孙言之?可以树善,君子也。”孝伯曰:“民生几何,谁能毋偷!朝不及夕,将焉用树!”穆叔告人曰:“孟孙将死矣!吾语诸赵孟之偷也,而又甚焉。”九月,孟孝伯卒。
”`
汉书 志 五行志中之上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襄公二十九年,齐高子容与宋司徒见晋知伯,汝齐相礼。宾出,汝齐语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侈将以其力敝,专则人实敝之,将及矣。”九月,高子出奔燕。
襄公三十一年正月,鲁穆叔会晋归,告孟孝伯曰:“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吾子盍与季孙言之?可以树善,君子也。”孝伯曰:“民生几何,谁能毋偷!朝不及夕,将焉用树!”穆叔告人曰:“孟孙将死矣!吾语诸赵孟之偷也,而又甚焉。”九月,孟孝伯卒。
赏析
1. “羞用五事”:
- 经文解析: 这句话出自《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意指在处理事务时,应当注重五种基本德行——外貌、言辞、视听、听觉、思考。这五种德行是维持秩序和和谐的基本要素,缺乏任何一种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 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五事”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一个具备这些德行的人,能够以公正、谦逊、明智、远见和智慧来指导他人和社会。
2.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 具体解释: 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五事”的具体表现方式。其中“貌曰恭”强调了外表的恭敬与谦逊,“言曰从”表达了言语上的听从与顺从,“视曰明”强调了视觉上的明晰与洞察,“听曰聪”强调了听觉上的清晰与敏感,“思曰睿”强调了思维上的深远与智慧。
- 实际应用: 在现代社会,这五个方面同样重要。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能够在社交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善于倾听、愿意接受建议的人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观察细致、具有洞察力的人能够在工作或生活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一个善于思考、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能够在面对挑战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咎征”和“休征”:
- 咎征: 指的是由于行为不当导致的灾祸或不利后果。例如“狂”,表现为过度放纵或失去理智。
- 休征: 则是指行为得当或符合道德规范所带来的好运或吉祥之事。例如“肃”,意味着行为的端正和有序。
通过深入分析这段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对于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