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始生。是时民患上力役,解于公田。宣是时初税亩。税亩,就民田亩择美者税其什一,乱先王制而为贪利,故应是而蝝生,属蠃虫之孽。
景帝中三年秋,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武帝元光五年秋,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欲袭单于也。是岁,四将军征匈奴。
元鼎五年秋,蝗。是岁,四将军征南越及西南夷,开十馀郡。
元封六年秋,蝗。先是,两将军征朝鲜,开三郡。
太初元年夏,蝗从东方蜚至敦煌;三年秋,复蝗。元年贰师将军征大宛,天下奉其役连年。
征和三年秋,蝗;四年夏,蝗。先是一年,三将军众十馀万征匈奴。征和三年,贰师七万人没不还。
平帝元始二年秋,蝗,遍天下。是时王莽秉政。
左氏传曰严公八年齐襄公田于贝丘,见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车,伤足丧屦。刘向以为近豕祸也。先是,齐襄淫于妹鲁桓公夫人,使公子彭生杀威公,又杀彭生以谢鲁。公孙无知有宠于先君,襄公绌之,无知帅怨恨之徒攻襄于田所,襄匿其户间,足见于户下,遂杀之。伤足丧屦,卒死于足,虐急之效也。
{“file_name”: “汉书”, “function_name”: “志”, “part_number”: “五行志中之下”, “line”: “螟始生。是时民患上力役,解于公田。宣是时初税亩。税亩,就民田亩择美者税其什一,乱先王制而为贪利,故应是而蝝生,属蠃虫之孽。”}
“诗句翻译: 《汉书·志·五行志》记载,当螟开始生长的时候,那时的民众遭受着繁重的徭役,被迫在公田上劳作。此时正值宣帝统治时期,他实行了首次土地税改革——税亩制。按照新的制度,政府将按民田质量好坏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这种制度打破了传统以地域为单位的土地税收模式,改为根据土地的实际产出来征税,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这一改革引发了一种名为“蝝”的虫子的滋生,这被视作是贪腐的象征。
译文: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下》记载:“螟开始生长时,百姓因劳役繁重而被迫在公田上耕作。此时宣帝即位之初,推行了首次土地税改革——税亩制。按照新制度,政府对各色各样的田地进行征税,但税率是每十亩地收取一亩地的产出。这种做法打破了以往以地域为单位收取土地税的模式,转而根据土地实际产出情况征收,意在增加国家收入。然而,这种改革却催生了蝝虫的出现,被视作是贪腐的象征。”
注释: 1. 诗中关键字: 螟(害虫)、蝝(蝝虫)。
- 关键词解释:
- 蝝:古代文献中的害虫,通常指某种特定的害虫。此处指螟虫引发的害虫问题。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朝初期由于土地税制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动。宣帝时期的第一次土地税改革,原本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但由于改革过于激进,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即蝝虫的大量出现。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经济政策的反思,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