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奢淫暴虐,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堑山填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故大人见于临洮,明祸乱之起。后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陈胜发。
史记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为丈夫。京房《易传》曰:“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厥咎亡。”一曰,男化为女,宫刑滥也;女化为男,妇政行也。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继嗣,自相生之象。一曰,嫁为人妇生一子者,将复一世乃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巨人出现在临洮(今甘肃岷县)。这些巨人身高五丈,身穿奇怪的服装,共计十二人。他们被描述为夷狄之人,秦始皇将这些巨人视为吉祥之兆,认为吞并六国是吉祥之事,故收缴天下铜器铸造了十二个金人以象征这些巨人的形象。}
{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 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继嗣,自相生之象。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 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继嗣,自相生之象。
史书记载,哀帝建平年间(公元前5年),发生在豫章郡的一个神秘变化:一个男性变成了女性,并且还嫁给了一个男性成为妻子。 此事之后,陈凤指出这是一种阴阳转变的先兆,预示着该男子后代可能因阴阳失调而断绝,暗示着家族的未来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汉书·五行志》是班固所著的一部重要的史料著作,其内容涵盖了汉朝初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天文现象解释。以下是根据《汉书·五行志》对上述三则史料的解读:
-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 原文:《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
- 译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出现了身高五丈、足长六尺的巨人,穿着奇异的异族服装,一共有十二个这样的巨人在临洮出现。当时人们误以为这是吉祥的征兆,认为这些巨人的出现预示了国家将会得到长久的统治,因而开始推行类似异族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动荡与衰落。
- 注释:此处的“大人”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形象,象征着权力和威仪,但秦始皇过于追求异族生活方式,导致国家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最终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这一事件反映了过度模仿外来文化的危险性,提醒后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
- 魏襄王十三年
- 原文:《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为丈夫。京房《易传》曰:‘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厥咎亡。’一曰,男化为女,宫刑滥也;女化为男,妇政行也。”
- 译文:根据《史记·魏公子列传》,魏襄王十三年,一位女性转变为男性,并成为了一位男子的妻子。对此,京房在《易传》里解释说:“女子化为丈夫,这叫做阴昌,意味着地位卑贱的人将成为君主;而男子变成女子,则被称为阴胜,预示着国家将会遇到灾难。”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变成女人是宫刑泛滥的结果,女人变成男人则是妇人掌权的表现。
- 注释:“阴昌”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野心勃勃且地位低下的人,他们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权力。而“阴胜”则是指那些通过阴谋诡计或滥用权力来达到目的的行为。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了权力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提醒后人在权力面前要保持警惕和谨慎。
- 哀帝建平中
- 原文:《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一子。长安陈凤言此阳变为阴,将亡继嗣,自相生之象。”
- 译文:在哀帝建平年间(公元前5年),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件:豫章郡的一位男子突然变成了女性,并娶妻生子。这件事引起了长安人陈凤的注意,他认为这是一种阴阳转变的预兆,预示着该男子后代可能因为阴阳失调而断绝,预示着家族的未来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 注释:这里的“阳变”可以理解为阳气过盛或阳气旺盛的状态,而“阴变”则是指阴气过盛或阴气旺盛的状态。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事物衰退和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陈凤的观点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阴阳变化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种变化,同时关注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
《汉书·五行志》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读,不仅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界和宇宙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