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莽曰定城。长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郏,舞阳,颍阴,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临颍,莽曰监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国也。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纶氏。
汉《志·地 理志上》:追溯远古文明与地域之变迁
颍川郡,古称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西汉王莽时曾改称为左队,阳翟则有工官属豫州管辖,户数逾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人口达二百二十一万九千。县区有二十,如阳翟、昆阳等,均具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
诗中“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描绘了汉代边疆的地理特征和军事重镇的布局。王莽时期,这些地区被赋予新的名字和功能,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诗中的“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揭示了古代中国地名与家族传承的历史联系。许国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描述了汉朝初年的一个边远小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小的人口规模,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在《汉书·地理志》中,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文字,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广阔的地理版图和政治结构,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