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莽曰南顺。属荆州。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有发弩官。县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莽曰江陆。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别邑,故郢。莽曰郢亭。巳阝,当阳,中庐,枝江,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襄阳,莽曰相阳。编,有云梦官。莽曰南顺。秭归,归乡,故归国。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巫,夷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高成。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
南郡,秦时始置,高帝元年更名临江郡,高帝五年恢复原名。景帝二年再次改回临江之名,至景帝中二年再恢复旧名。王莽时期改名为南顺。南郡隶属于荆州,拥有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户,七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人口。境内设有十八个县:江陵、临沮、夷陵、都尉治所的华容、云梦泽所在的宜城、故鄢城的郢、楚别邑的郢亭、当阳的巳阝、枝江的江沱出西入东的襄阳、编设云梦官的巫、归乡故国的秭归、夷道和江南州陵,以及若城,楚国昭王避吴之地。巫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两处,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设置。高成,洈山及洈水从发源地流出,东流入繇。繇水向南至华容入江,也经过郡两处,行程五百里。王莽时期改名言程。
诗句
南郡,古称临江。
译文
南郡,是秦朝设立的一个郡,在高帝元年初改为临江郡,五年后恢复原名。景帝二年再度命名为临江,而景帝中二年又恢复了原名称。王莽时期称为南顺。
注释
- 南郡: 古时指代南方地区或南部的行政区划。
- 临江郡: 表示当时该区域位于长江之边,临近江流。
- 高帝元年: 指的是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的初始年份。
- 景帝二年: 指的是前158年,即汉景帝时期的第二个年头。
- 王莽时期: 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王莽篡夺政权后建立的朝代。
- 江陵: 是南郡下辖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古代楚国的都城之一。
- 临沮: 是南郡内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县份。
- 夷陵: 是南郡下属的一个县,以地理方位命名。
- 云梦泽: 是南郡境内的一大湖泊,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 宜城: 是南郡下辖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 郢: 是楚国的重要城市,也是楚国的首都。
赏析
《汉书·志·地理志上》作为班固所著的十志之一,不仅记录了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山川河流、城市县城等地理信息,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南郡》一章详细记载了南郡的沿革变化、行政归属及其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南郡》的描述,可以一窥汉代初期的地理格局和社会结构,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南郡》中的地名如“江陵”、“临沮”等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具体指示,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