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莽曰新安。㶏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侯国。莽曰至成。南顿,故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莽曰乐庆。宜春,侯国。莽曰宣孱。女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新息,莽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阳,侯国。西平,有铁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闰治。西华,莽曰华望。长平,莽曰长正。宜禄,莽曰赏都亭。项,故国。新郪,莽曰新延。归德,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新阳,莽曰新明。安昌,侯国。莽曰始成。安阳,侯国。莽曰均夏。博阳,侯国。莽曰乐家。成阳,侯国。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诗:
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
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莽曰新安。㶏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侯国。莽曰至成。
南顿,故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莽曰乐庆。宜春,侯国。莽曰宣孱。
女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
新息,莽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阳,侯国。西平,有铁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
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闰治。西华,莽曰华望。长平,莽曰长正。宜禄,莽曰赏都亭。项,故国。
新郪,莽曰新延。归德,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新阳,莽曰新明。安昌,侯国。莽曰始成。安阳,侯国。莽曰均夏。博阳,侯国。
莽曰乐家。成阳,侯国。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译文:
汉朝的汝南郡,高帝时期设置,王莽时期称为汝汾。划分为赏都尉。属于豫州。拥有四十六万零一千五百八十七个户,人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人。辖有三十七个县:平舆、阳安、阳城、侯国,王莽时称新安;㶏强、富波、女阳、鮦阳、吴房、安成、侯国,王莽时称至成;南顿、旧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王莽时称乐庆;宜春,侯国;王莽时称宣孱;女阴,原为胡国,设有都尉治所;王莽时称汝坟;新蔡,蔡平侯从蔡国迁徙至此,后来二世迁移到下蔡;王莽时称新迁;新息、王莽时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慎,王莽时称慎治;召陵、弋阳、侯国;西平设有铁官,王莽时称新亭;上蔡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的封地;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后迁徙到新蔡;浸,王莽时称闰治;西华,王莽时称华望;长平,王莽时称长正;宜禄,王莽时称赏都亭;项是原国名;新郪,王莽时称新延;归德,侯国;宣帝时期置;王莽时称归惠;新阳,王莽时称新明;安昌,侯国;王莽时称始成;安阳,侯国;王莽时称均夏;博阳,侯国;王莽时称乐家;成阳,侯国;王莽时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上流,往东南抵达新蔡流入淮河,经过四个郡,行程一千三百四十里。
注释:
- “昔在黄帝”:这句话引用的是《周易》中的说法,强调古代帝王如黄帝等通过制造车船来帮助人们到达难以通行的地方。这反映了古人对于地理交通的重视和探索精神。
- “作舟车以济不通”:描述了黄帝时代,人们开始制造舟船和车辆帮助人们跨越河流、山脉等难以通行的地方。这里的“济”指的是帮助人们渡过障碍或困难,而“不通”则是指原本难以通行的地方。
- “方制万里”: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政治地理观念,即国家版图的辽阔和疆域的划分。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土地和国家的管理与扩张意识。
- “画野分州”:指将广阔的田野划分成各个州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和治理民众。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视和精细管理需求。
- “先王建万国,亲诸侯”:《尚书·禹贡》中提到了“先王(以)建万国”,意指古代君王建立众多小国以维护中央集权和平衡各区域力量。
- “协和万国”:《书》中也提到“协和万国”,意味着古代中国希望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来统一天下和促进国家间的和谐关系。
赏析:
《汉书·地理志》作为班固撰写的《汉书》中的十志之一,不仅记录了汉代的地理信息,更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情况的描述,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汉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也能窥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