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蒋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上曰:“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
诗句
-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
- “河汤汤”:形容黄河水势浩大、汹涌澎湃。
- “激潺湲”:水流湍急,发出潺潺的水流声。
- “北渡回”:指的是黄河从北方向北流淌。
- “迅流难”:水流急速,难以控制。
- 搴长蒋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
- “搴长蒋”:拔起长杆,比喻疏通水流。
- “湛美玉”:水流清澈如美玉。
- “河公许兮薪不属”:河水如此清澈,连柴火也不需要了。
-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 “薪不属”:柴火不再需要,指河水泛滥造成的损失。
- “卫人罪”:卫国因河水而遭受的灾难。
- “烧萧条”:形容河水泛滥后留下的荒凉景象。
- “噫乎何以御水”:感叹为什么可以抵御住如此汹涌的洪水。
- 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 “隤”意为崩塌或损坏。
- “楗”即固定,这里指用石头将河道堵塞。
- “宣防塞”:“宣”是疏导,“塞”是阻塞,表示疏导河流使其畅通。
- “万福来”:寓意通过治理,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 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 “卒塞瓠子”:最终堵塞了瓠子口。
- “筑宫其上”:在瓠子口上方建筑宫室。
- “宣防”:疏导和防御的意味。
-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 “道河北行二渠”:修建了两条黄河支流的渠道。
- “复禹旧迹”:恢复古代大禹治水的遗迹。
- “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梁国和楚国地区恢复了平安,没有水灾发生。
译文
黄河的水势浩大且湍急,向北流淌时水流难以控制。我拔出长杆疏通水流,黄河之水清澈如同美玉。但即使河水如此清澈,连柴火都不需要了。卫国因为河水泛滥而遭受的灾难,让人叹息为何能够抵挡得住这汹涌的洪水?
我拔起长杆疏通水流,河水清澈如同美玉。河水如此清澈,连柴火都不需要了。卫国因河水泛滥而遭受的灾难,让人叹息为何能够抵挡得住这汹涌的洪水?
我拔起长杆疏通水流,河水清澈如同美玉。但我用石头固定了河道,使河水不再泛滥。疏导河流使其畅通,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我最终堵塞了瓠子口,在其上方建筑了宫室,名为“宣防”。同时修复并加固了黄河两条支流的渠道,使梁国和楚国的地区再次安宁,免受水灾的威胁。
赏析
这是汉代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的一篇记述。描述了汉武帝时期为治理黄河泛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文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当时人们与黄河抗争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水利的重视和智慧。文章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水利工程情况,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敬畏。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体现了古代文明的高度智慧与责任感,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