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此开通后,馆陶东北四五郡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县。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与兖州东郡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灵鸣犊口在清河东界,所在处下,虽令通利,犹不能为魏郡、清河减损水害。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又地节时郭昌穿直渠,后三岁,河水更从枚第二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汉书》中的河流治理智慧

西汉时期,随着黄河在馆陶地区再次发生决堤,屯氏河的消失引发了对水利系统重新评估的紧迫需求。光禄大夫郭昌受命进行河道疏浚,他发现河水北曲的地形不利于水流畅通。于是,郭昌提出了更为直接的疏导方案,即在东郡境内直接开挖渠道,避免了水流在北曲处反复绕流。

这一举措使得水流更加畅通,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并减少了因河道曲折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此外,屯氏河的重新开通还为周边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有效减少了水灾带来的损害。

屯氏河的新疏通工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引起了周边几个郡县的担忧,担心新渠一旦完工,可能会影响到这些地区现有的灌溉系统,进而影响他们的农业生产。清河都尉冯逡对此提出了警告,他认为即使增加了新的渠道,也不能保证完全解决所有地区的水患问题。

面对冯逡的担忧,郭昌认为应该采取一种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对策。他建议继续疏浚旧有的水道,同时在适当位置增设新的排水系统,这样可以确保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农田也能获得充足的水分。

这一提议被采纳了。郭昌的疏浚工作不仅成功地恢复了屯氏河的流通,还显著提升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水平。这项工程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汉朝政府对水利的重视和决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建设经验。

《汉书·沟洫志》中关于屯氏河整治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汉代水利管理策略演变的重要窗口。从最初的忧虑与不安到后来的实践与成功,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王朝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应对自然灾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