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九岁,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上从其言,使焉镌之。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
是岁,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今河溢之害数倍于前决平原时。今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水道浚利,又干三郡水地,得美田且二十余万顷,足以偿所开伤民田庐处,又省吏卒治堤救水,岁三万人以上。”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失水之迹,处势平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公卿皆从商言。
诗句及译文
诗句: 后九岁,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
译文: 九年后,在鸿嘉四年,杨焉上书说:“从黄河上游到下游,担心底柱山的狭窄,可以将其拓宽。”注释: (1) 鸿嘉四年 - 汉朝的一个年份。(2) 杨焉 - 名字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官员。(3) 底柱山 - 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是黄河上一座重要的峡谷。
诗句: 上从其言,使焉镌之。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
译文: 皇帝听从了杨焉的建议,派他去凿除底柱山的狭窄部分。但他凿完后,石料只露出水面,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河水更加湍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危害。注释: (1) 上从其言 - 指皇帝听从了杨焉的话。(2) 焉镌之 - 指杨焉凿石工作。(3) 湍怒 - 形容河水急速流动且波浪汹涌。
赏析: 此句描述了杨焉提出的工程方案被接受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由于设计不当导致的失败。这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诗句及译文
诗句: 是岁,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
译文: 这一年,渤海、清河、信都等地发生洪水泛滥,淹没县城三十一个,毁坏官府及民众房舍四万多所。注释: (1) 是岁 - 指的是那一年。(2) 勃海、清河、信都 - 分别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3) 水湓溢 - 洪水泛滥。(4) 灌县邑三十一 - 淹了三十多个县城。(5) 败官亭 - 毁坏的官吏的亭台楼阁。(6) 民舍四万余所 - 毁坏的百姓房屋四万多间。
诗句及译文
诗句: 至海五百余里,水道浚利,又干三郡水地,得美田且二十余万顷,足以偿所开伤民田庐处,又省吏卒治堤救水,岁三万人以上。
译文: 这条水道延伸五百多里,水势畅通,又淹没了三个郡的土地,获得了将近二十万顷的好田地,足以补偿因开挖而损害的百姓田地和房屋。同时节省了大量治理河道、拯救水的劳力,每年节省的劳力超过三万人。注释: (1) 至海五百余里 - 指河道延伸五百多里。(2) 浚利 - 水势畅通无阻。(3) 三郡 - 三个行政区划。(4) **美田」 - 肥沃的土地。(5) 偿所开伤民田庐处 - 弥补因挖渠所造成的损坏的田地和房屋。(6) **吏卒治堤救水」 - 指节省下来的劳力用于治理河流和拯救水灾的工作。(7) 岁三万人以上 - 节省的劳力达三万人以上。
赏析:
这一章节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来展示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首先描述了由于底柱山的狭窄导致的水流受阻带来的灾害,随后介绍了杨焉提出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拓宽河面来改善水流条件。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灾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然而,最终通过这次经历,政府认识到了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更合理的措施来应对未来的水利问题。这不仅是对过去错误的反思,也是对未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