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难者将曰:“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月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水未逾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堤溃,吏民塞之。臣循堤上,行视水势,南七十余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上五尺所。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数十步,至今四十余岁,适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坚矣。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冀州渠首尽当卬此水门。治渠非穿地也,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难者将曰:“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月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水未逾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堤溃,吏民塞之。臣循堤上,行视水势,南七十余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上五尺所。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数十步,至今四十余岁,适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坚矣。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冀州渠首尽当卬此水门。治渠非穿地也,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译文:
如今实行上策,移徙冀州人民位于水冲击的地段。疏通黎阳的遮害亭,让黄河改道向北流入大海。河西面靠近大山,东边靠近金堤,地势不能很远就形成泛滥,一月左右自然安定下来,难者将会说:“如果这样,毁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理洪水,山陵阻挡道路的地方毁掉它,所以凿开龙门山,开辟伊阙山,分崩底柱山,破坏碣石山,摧毁天地的根本。这是人为造成的工程,何足挂齿!如今濒临黄河的十个郡治堤修坝花费了每年数百万的钱财,等到黄河大决时,所遭受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假如支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以迁徙民众来从事治理工作,遵循古代圣王制定的办法,规定山川的位置,使神灵和人类各居其处互不干扰。而且以大汉的疆域辽阔,难道会和黄河争夺方圆几尺的土地吗?这一计划一旦实施,河定民安,千年之内没有灾祸发生,因此称之为上策。
至于多在冀州地区开挖漕渠让民众灌溉田地,分散水势,虽然不是圣人的方法,然而也是挽救危局的一种手段。难者将会说:“黄河的水高于平地,每年都在增加堤防的高度,还是会发生决溢的情况,不能够开设渠道。”臣私下考察遮害亭西十八里处到淇水口为止的一段路程,那里月堤高高一丈。从那里开始向东走,地势逐渐降低,堤也逐渐增高,到达遮害亭后高达四五丈。过去六七年来,河水水位高涨,堤岸高出地面七八尺,损坏了黎阳的南面城墙门,河水一直涌进城内到了堤岸之下。河水尚未溢出堤外二尺多深的地方,从堤上往北望见黄河水高出民房屋脊三尺多高,百姓纷纷爬上山上躲避。河水滞留十三天之后,堤岸崩塌,官吏百姓堵塞堤岸。臣沿着堤岸巡视时看到黄河水流势凶猛,向南流经七十多里到达淇口处时河水正好漫上了堤岸的一半高度。根据计算从堤岸流出的河水高出地面五尺多深。现在可以从小溪口往东修建石堤,多多开设水门。当初元年中,遮害亭下面黄河离开堤岸还有几十步的距离,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了。从这里看来黄河两岸的地基很坚固。恐怕有意见的人怀疑黄河是一条很大的河流难以控制和防御堤防,荥阳的漕渠足以证明这一点。它的水门只是使用木头和泥土建造的,如今在坚硬的地面上建造石堤,势必十分坚固和安全。冀州的渠首全部应该建在这个水门之上。治理水渠并不是挖掘地面而是在东方筑起一条堤坝向北伸展三百多里进入漳水之中。在西部沿山脉脚下的高地上修筑了许多渠道以便汲取水源;当干旱时就开启东方低洼处的下水门灌溉冀州土地;当雨季来临时就开启西部较高的水门分流河水供应灌溉。开通渠道有三条好处却没有三个坏处。老百姓经常为了解救水患而疲于奔劳,一半丧失了劳动的能力;水泛滥到地面上会使得庄稼受到潮湿影响导致生长不良,人们因而得病湿气重身体都发胖;由于决溢造成鱼类和鳖类死亡:这是三种害处。如果有了一条渠道能够灌溉农田,那么盐碱就会下沉并被疏松填满土壤;因此种植的谷物、麦子都能成为高产的稻米;高田产量可达五倍,低田产量可达十倍。运输船只的便利:这是三条好处。如今濒临黄河的堤岸有几千名官吏士兵修护堤岸的工事耗费了每年数百万的开支,足以开通水门建成水门;另外百姓也贪图得到灌溉的好处相互督促治理渠道工程即使辛劳也没有疲惫之感;老百姓的田地也整治好了堤岸也修好了;这样确实能富国强兵、兴利除害,持续几百年的时间:因此称之为中策。
注释:
- 《汉书·沟洫志》是汉代编著的第二部中国古代水利通史。
- 《汉书》是东汉班固著。《沟洫志》是其中一个专篇,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前。
- 《沟洫志》叙述结构可分为29段。1~12段基本上是照抄《史记·河渠书》,记述从夏禹治水到汉武帝时的水利史实;13~28段则系统记述汉元鼎六年至永始二年间的水利情况。
- 《汉书·沟洫志》继《史记·河渠书》并有同等声誉的古代水利通史。
- 《汉书·沟洫志》是其中专篇,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前。
- 《汉书·沟洫志》是一部关于古代水利的专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