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诗句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译文

从前孔子死后,他的智慧和教诲就断绝了;七十弟子失散后,孔子的大道也随之失去了传承。因此《春秋》分为五部分,《诗经》分为四部分,《易经》有了多家的解释。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断,真假难辨,各种学说纷繁杂乱。到了秦朝的时候,他们很担忧这个问题,于是就焚烧了所有书籍,让普通百姓去愚弄。汉朝建立后,改正了秦朝的错误,广泛地收集了各种书籍,为人们提供了进呈书籍的道路。到了孝武帝时代,由于书籍遗失和残缺,儒家的经典以及礼仪音乐也出现了崩溃的局面,皇帝感慨地说:“我对此感到非常的悲哀。”于是他下令建立了收藏书籍的策略和设立写书的官职,并且将各种学派的著作也全部收集起来放入皇家的图书馆。到了成帝的时候,因为书籍丢失的情况很严重,就让谒者陈农到天下各地去寻求这些失落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对经典、传述和各种著作进行校阅,步兵校尉任宏校核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核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核医药。每一本书完成之后,刘向总是将书名和主旨一一记录下来并报告给朝廷。后来刘向去世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刘歆继续他未完成的工作。刘歆汇总了众多书籍后上奏了一份《七略》,其中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现在我就删减其中的关键内容,以便能够更好地整理成文。    

注释

  • 诗句一:“仲尼”,即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的许多学说和教义由其弟子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微言”指的是孔子留下的精深思想与教诲;“七十子”指的是孔子的七十个弟子。孔子去世后,这些弟子们开始传授孔子的教义和智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教义和方法逐渐失传,导致儒家的教义出现分歧。此处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知识传承的忧虑和对孔子思想的珍视。

  • 诗句二:“战国从衡”,指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在这一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领土、资源和影响力,纷纷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这种混乱的局面导致了各种思想和学说的涌现和传播。“真伪分争”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辨析,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动荡不安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 诗句三:“礼坏乐崩”,描述了古代礼制和音乐制度的衰败。礼制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则是表达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当礼制和乐制不再完整时,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体系出现了混乱和动摇。

  • 诗句四:“汉兴”指的是汉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暴政和混乱,重新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改秦之败”表明汉朝在治理国家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弊端,但同时也有所改进和创新。

  • 诗句五:“总群书”指的是收集和整合大量的书籍。“广开献书之路”则是指鼓励人们向政府贡献书籍,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体现了汉朝统治者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扶持。

  • 诗句六:“孝武世”指的是汉武帝时期,这是汉朝的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经济,同时也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书缺简脱”反映了当时的文献保存状况不佳,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已经失传或损坏。

  • 诗句七:“哀帝”指的是西汉末年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前一代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愍焉”表达了他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同情。

  • 诗句八:“建藏书之策”指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收藏书籍。“置写书之官”则是说建立了书写和管理书籍的官员。这些举措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诗句九至十四:这一系列诗句描述了刘向等人在收集和整理古籍方面的工作。他们通过细致的校阅和分类,使原本分散的知识和信息得以系统化和规范化。这不仅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研究古代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诗句十五:“删其要”指的是从众多书籍中选取关键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简化。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文本的质量并便于阅读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古籍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传递给后世。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代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发展进行描述,展现了当时学者们在传承和整理古籍方面的努力。诗中不仅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还揭示了社会变迁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同时,诗歌中还透露出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反思。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