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俱,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汉书·艺文志》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其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及之前时期的学术和文献情况。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释义:
-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这部分记载了《尚书》的古文本,共有四十六卷。其中分为二十九卷的大、小夏侯两家之说,以及欧阳家的观点。
- 《经》二十九卷:包括大、小夏侯二家所整理的《尚书》文本,共计二十九卷。
- 《传》四十一篇:这是关于《尚书》的注解或解释,共四十一篇。
-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由欧阳氏所著的《尚书》章句,共三十二卷。
-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分别有大夏侯和小夏侯两家对于《尚书》的注释,各二十九卷。
-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这些是关于大夏侯和小夏侯对于经义的解释和阐述,共计二十九篇。
- 《欧阳说义》二篇:由欧阳氏所著的《尚书》讲解文字,共二篇。
-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记录了刘向关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研究与见解。
-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许商所著的有关五行研究的著作,仅有一篇。
- 《周书》七十一篇:这是周朝的历史书籍,共七十一篇。
- 周史记:《周书》的一部分,被视作周朝历史的记录。《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期石渠阁的讨论记录,共四十二篇,是宣帝时的政治讨论文献。
-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总计有九家不同的《尚书》版本,合共四百一十二篇。其中也包括了刘向所编的《稽疑》一篇。
-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引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强调《河图》《洛书》等古代文献的重要性。
- 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这表明《尚书》的内容深远且历史悠久,直至孔子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纂。
- 上断于尧,下讫于秦:说明《尚书》的内容从上古时期的尧开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
- 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描述了《尚书》的总序,解释了它的创作意图和宗旨。
- 秦燔书禁学:指秦始皇焚烧书籍,禁止人们学习的历史事件。
- 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描述在汉初由于焚书令,学者伏生独自将《尚书》藏在墙壁之中保存下来。
《汉书·艺文志》不仅记录了汉代以前的各类学术著作,还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传承与变迁。这部目录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