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
《中庸说》二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封弹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对于这首古诗,以下是详细的逐句释义:
- 《汉书·志·艺文志》:这是汉朝时期的一部文献目录书,记录了各种学术和文化著作。
-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这是古代关于礼仪的一本重要书籍,共分为五十六卷,其中包含十七篇内容。
- 后氏、戴氏:《礼古经》的作者可能是后世的人,而“后氏”和“戴氏”可能是指这些著作的传承者或注解者。
- 《记》百三十一篇:这可能是一种关于历史或礼仪的书籍,共计一百三十一篇。
- 七十子后学者:《礼古经》的内容被七十位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所研究,称为“七十子后学者”。
-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这是关于古代明堂的建筑和祭祀活动的一种记载,共三十三章。
- 《王史氏》二十一篇: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帝王史实或帝王制度的著作,共二十一篇。
- 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明堂阴阳》中的某些章节被命名为“七十子后学者”,而另一本名为“曲台后仓”的书籍则只有九篇。
- 《中庸说》二篇:这可能是关于《中庸》一书的解释性作品,共两篇。
- 《明堂阴阳说》五篇:这可能是对《明堂阴阳》一书中某些观点的阐述和解释,共五篇。
- 《周官经》六篇:这是关于古代官职制度的一本书,共六篇。
- 王莽时刘歆置博士:西汉时期,刘歆在王莽时期创立了这一职位,负责研究和教授《周官经》。
- 《周官传》四篇:《周官经》的注释本,共四篇。
-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军事礼仪和法律的书籍,共一百五十五篇。
-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弹议对》十九篇:《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八篇:这三部书籍分别涉及了古代的封禅仪式、封禅议论以及对武帝时期的礼仪和祭祀活动的研究。
- 石渠:这指的是汉代皇帝在皇宫中的一处地方,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和讨论国家大事。
-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这里提到的“十五家”可能是指《礼古经》以及其他十三个相关的礼仪书籍,总共有五百五十五篇。
这首诗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关于礼仪制度的重要文献和书籍,以及这些书籍的来源、内容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