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二十三篇。
《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津,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入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汉书·志·艺文志》中的《乐记》内容解析与赏析
原文及译文
诗句:
《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津,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入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注释与分析
- 《王禹记》二十四篇: 可能是指《乐记》中的“音乐本源”部分,涉及音乐起源、发展和演变的理论。
- 《雅歌诗》四篇: 指的是《诗经》中的“雅歌”,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和音乐审美。
- 《雅琴赵氏》七篇, 《雅琴师氏》八篇,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 这三篇分别由赵氏、师氏和龙氏所著,可能是对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的记录。
- “六十五篇”: 指《乐记》全书共有65篇,涵盖了音乐的各种方面。
- 淮南刘向等人《琴颂》七篇: 这些作品可能包括关于各种乐器演奏方法的详细描述和音乐理论的探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易》曰……: 这部分引用《易经》的内容来说明音乐与社会道德和政治的关系。
- 孔子曰……: 孔子的观点强调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 河间献王: 即梁冀(东汉时期),他喜爱儒学,并收集整理了大量古籍,其中包括了《乐记》。
- 成帝时为谒者: 王禹在成帝时期担任官职,负责文化和学术事务,他对《乐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贡献给国家。
- 刘向校书: 刘向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发现了《乐记》,并对其中的缺失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结论
《汉书·志·艺文志》中的《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记载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还包含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学说。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也能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学者对音乐艺术的重视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