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入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
汉书 · 志 · 沟洫志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译文:汉朝建立三十年后,在孝文帝时期,黄河在酸枣县决堤,向东冲破了金堤,于是东郡大规模动员士兵堵塞决口。
注释:西汉建立后的第三十九年。”汉兴”指的是汉朝的建立。”孝文”是汉文帝的尊称。
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入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
注释:孝武帝即位的第三十六年。”孝武元光”是汉武帝的年号之一。”河决于瓠子”指的是黄河在瓠子县发生决堤事件。”东南注巨野”表示黄河的下游流向。”奉邑食鄃”指的是田地收入。”鄃”是地名。”蚡”是人名。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注释:当时的主管财政的大司农郑当时提出建议:”以前的时候,漕运粮食通过渭河上的船只运输,需要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而渭河的水路全长超过九百公里,途中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如果引导渭河水道开挖一条新的渠道从长安城开始,沿着南山往北延伸,到黄河大约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新挖的河道比较直,可以缩短运输时间,大约三个月就可以完成运输任务。而且这条新挖的渠道下面还有很多农田,可以利用这条渠道进行灌溉。这样既节省了运输费用和劳力,又能增加关中的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谷物。”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命令齐国的水工徐伯负责这项工程,动员了几万士卒开挖新渠道,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项工程,极大地方便了漕运。后来因为运河的运输量逐渐增多,那些利用新运河进行灌溉的农民受益匪浅。
赏析:
本诗描述了汉朝建立之后,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水利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从孝文帝时期的黄河决堤问题,到汉武帝时期对漕运系统的改进,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水利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实用主义态度。
孝文帝时期的黄河决堤问题,反映了封建社会在处理自然灾害问题上的无奈和无力。尽管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水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因此,他们只能采取临时性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如动员士兵进行堵截等。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武帝时期的漕运系统改革,则是封建统治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漕运系统的改进,使得粮食能够更加高效地从关东地区运输到内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漕运系统的改进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国家发展需求时,不断调整政策、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