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迎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诗句及译文

1. 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 注释: 大禹治理洪水长达十三年之久,期间家中的门户从不打开。
  • 赏析: 此句描绘了大禹治水的辛苦和奉献精神,体现了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2. 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 注释: 陆地上用马车运输,水上用船航行,泥泞的地方用皮筏子,山区则用轿子;根据地形开凿河道,灌溉湖泊,越过九座大山。
  • 赏析: 这四句描述了大禹治水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措施。

3. 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 注释: 然而河流灾害造成的泛滥严重危害了中原地区。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大禹治水成功后,黄河依然带来灾害,显示了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无奈。

4. 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

  • 注释: 因此,这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所以大禹选择从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穿过龙门,南至华阴,东下到底柱,直至盟津和雒阳境内,最终到达大伾山。
  • 赏析: 这句展示了大禹治水工程的重要节点和地理位置,以及这项工程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5.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

  • 注释: 于是,大禹认为河水之所以汹涌澎湃,是因为源头很高,水势汹涌激荡,难以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进,因此多次造成堤坝的破损。
  • 赏析: 这里揭示了大禹治水的困难和挑战,突出了治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6.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 注释: 于是,大禹疏导两条水渠来引导河水,将河水引向高处,经过洚水之后抵达大陆,最终分散成为九条支流。
  • 赏析: 这一句展示了大禹通过科学方法疏导黄河的成功尝试,以及他对河流治理的贡献。

7. 同为迎河,入于勃海。

  • 注释: 同时作为迎接黄河流入渤海的措施。
  • 赏析: 这句反映了大禹治水后的黄河入海口变化,展现了治水成果的显著性。

8. 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 注释: 九条河流已经疏通,九块湖泊也已经修建完毕,整个华夏大地安定下来,这种功德延续到了夏、商、西周三代。
  • 赏析: 这句话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成效,表明了他的治水工作不仅对当时的国家有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汉书·志·沟洫志》通过描述大禹治水的艰难与成就,反映了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与勇气。大禹的故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