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右,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右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底柱之东可毋复漕。”上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之,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似于巴、蜀。”上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诗句:

  1. 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右
  2. 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
  3.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
  4. 引河溉汾阴、蒲坂下
  5. 度可得五千顷。

译文:
后河东守番系说:“漕运从崤山以东出发,每年有一百多万石,经过砥柱的险阻,损失和死亡很多,而且费用也很大。挖渠引汾河水灌皮氏、汾阴等地,引黄河水灌汾阴、蒲坂等地,估计可以得到五千顷。所以把整个河堤上的空地都利用起来耕种,现在用来灌溉田地,估计可以得到谷米二百万石以上。这些谷米从渭河上流来,跟关中没有区别,在砥柱山以东的地方就不需要再用粮船运输了。”皇上同意他的意见,调发数万人挖渠种田。几年后,黄河改道,挖渠不利,种田的人不能偿还成本了。过了一段时间,河东郡的渠田被废弃,给了越人,让少府把它当作小收入。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汉元帝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决定开辟一条新的漕运线路。这条线路穿过山东南部的崤山地区,经过一系列艰难的地理障碍。作者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

作者还提到了这个新路线的预期效果。通过挖掘渠道引汾水和黄河的水灌溉农田,预计可以增加五千顷的耕地面积,产出大量的谷物。此外,这个新线路还可能带来经济上的益处,即通过减少粮食运输的成本来增加国家的收入。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工程的不顺利和种田者的困境。这显示了当时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汉书·沟洫志》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不仅展示了汉代水利工程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技术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