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八体六技》。
《苍颉》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训纂》一篇。扬雄作。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敝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汉书·艺文志》中的“史籀篇”
探索古文字教学的启蒙工具
- 《史籀篇》简介
- 周宣王时期编写
- 教学目的和背景
- 现存版本及其影响
- 《史籀篇》的历史价值
- 作为汉字教育起点意义
- 对后世书写规范的影响
- 与孔子古文异体对比研究
- “书同文”政策的体现
- “书同文”政策概述
- 《史籀篇》中体现政策内容
- 政策对后世文化统一作用
- 《史籀篇》在汉代的地位
- 汉代学者对其重视程度
- 《史籀篇》与汉小学者关系
- 文献记载的出土实物证据
- 《史籀篇》与其他相关作品比较
- 《仓颉篇》与《爰历篇》对比
- 《博学篇》与《凡将篇》对比
- 秦篆与《史籀篇》风格差异
- 《史籀篇》现代研究与诠释
- 现代学者对《史籀篇》评价
- 《史籀篇》在不同学科领域应用
- 《史籀篇》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地位
- 结语
- 总结《史籀篇》历史贡献
- 《史籀篇》对后世文化影响
- 《史籀篇》未来研究和传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