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汉朝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献,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部著作中,班固详尽地列出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与著作,并按照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以下是对其相关部分的逐句翻译:

  1. 六艺之文:《乐》,用来调节精神,是仁的表现;《诗》,用来端正语言,是义的运用;《礼》则用来明确规矩,明确了就容易见得着,所以没有注释。
  2. 五经:五经即《易》、《尚书》、《礼记》、《诗经》和《春秋》,其中《易》被比作“不可见”,意味着其原理深奥,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而《书》、《诗》、《春秋》则被视为传递道理的信物。
  3. 六艺之学:六艺之学包括《礼》、《乐》、《书》、《数》(数字计算)、《易》以及《诗》。这些学问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重要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框架。
  4. 学者之大患:学者最大的问题是追求博学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导致知识虽然渊博却无法应用于实践,最终成为无用的知识。
  5. 序六艺为九种:《汉书·艺文志》将原本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为九类,每一类都是通过综合各种学科的精华来定义的。

《汉书·艺文志》不仅是了解古代学术的重要资料,还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脉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