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东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明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联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东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明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联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
解析:
1. **唐、虞的衰落与三代的兴起** - 强调了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兴衰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 **圣帝明王的相继出现** - 突出了历史上有才能的君主如何影响和延续他们的国家和文化。
3. **周室的衰微与礼乐的不正** - 指出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往往是由于道德和制度上的失范,强调了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
4. **孔子对道的担忧** - 描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变迁的担忧,反映出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重视。
5. **战国时期的文化冲击** - 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6. **汉代儒学的发展** - 描述了汉代儒学是如何在汉武帝的支持下重新振兴的,体现了政治支持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7. **孔子学说的中断和七十子的去世** - 反映了孔子学说在后世的传承问题,以及七十子学派的衰落。
8. **战国时期的军事扩张** - 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扩张势力而进行的军事斗争对文化的影响。
9. **秦始皇对文化的破坏** - 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冲击。
10. **汉代初期的文化复兴** - 指出了汉代初期如何通过修复儒家经典来重建文化和学术体系。
11. **汉代的文化成就** - 列举了汉代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成就。
12. **汉朝对儒学的支持** - 描述了汉朝如何通过建立学校、设置博士等措施来推广儒学。
13. **汉代的儒生教育** - 讲述了汉代儒生接受教育的具体情况和他们的教学活动。
14. **东汉时期儒学的发展** - 描述了东汉时期儒学如何在刘秀的支持下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15. **汉武帝对《尚书》的整理** - 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如何处理和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化传承的态度。
16. **《诗》的萌芽与传播** - 描述了《诗经》的起源和传播情况,反映了诗歌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汉代的教育政策** - 讨论了汉代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18. **《尚书》的发现与流传** - 描述了《尚书》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如何被发现和传播,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19. **《诗经》的传播与研究** - 描述了《诗经》如何在不同地区被广泛传播并受到研究和重视的情况,体现了文学作品在文化中的作用。
20. **汉代的儒学教育** - 讨论了汉代儒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1. **《尚书》和《诗经》的教育意义** - 分析了这两部作品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它们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2. **汉代的文化政策** - 描述了汉代政府采取的文化政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支持情况,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3. **《尚书》和《诗经》的教学实践** - 介绍了这些文献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反映了教学实践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24. **汉代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 总结了汉代儒学的发展轨迹,包括学者的贡献和学派的演变情况。
25. **《尚书》的历史地位** - 探讨了《尚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体现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26. **《诗经》的艺术特点** - 描述了《诗经》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技巧,反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27. **汉代的学术氛围** - 描述了汉代学术氛围的特点和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背景。
28. **汉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化发展** - 探讨了政治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政治决策。
29. **《尚书》的学术贡献** - 评价了《尚书》在学术上的贡献和价值,体现了它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30. **《诗经》的文学地位** - 阐述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反映了它在文学史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