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已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诗句

  1. 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
  2. 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
  3. 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
  4. 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
  5. 冀得废遗。
  6. 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
  7. 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
  8. 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9. 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
  10. 其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
  11.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
  12. 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
  13. 义虽相反,犹并置之。
  14. 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15. 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
  16. 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
  17. 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译文

  1. 现在皇上的德行高超,像神明一样,继续承传和弘扬自己的事业。
  2. 我怜悯那些文学混乱,学士们像这样的。
  3. 虽然明白他们的意思,但还是犹豫不决,谦虚退让,愿意和士子君子一同努力。
  4. 所以下达诏书说:试着讲解《左传》能否胜任?派遣亲信大臣奉命行事,想要辅佐那些弱势的人扶持那些微小的事物,希望和几位君子一起努力,希望能废弃这些被忽视的学术。现在却不同了,紧闭门户固守着自己的想法拒绝尝试,竟然因此断绝了其他途径,完全灭绝了细微的学术。能够共同完成的事情是值得做的,难以开始的事情是困难的,这是普通人的做法,不是我们期望士人君子能做到的。况且这几家的思想都是前朝皇帝所重视的,现在皇上亲自考察验证,他们的古文旧书都有证明,内外互相应证,难道只是随意的吗!
  5. 礼制丧失就应当到民间去寻求,古文没有比这更好的吗?
  6. 过去博士讲解《尚书》时有欧阳、《春秋》公羊、《周易》施、孟,然而孝宣皇帝还是广泛地设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虽然意义相反但仍然一并设置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与其错误之后再废除它,不如正确之后就确立它。
  7. 《传》中说:“文王和武王的治国理念没有被埋没在地上,而是一直存在。贤能的人会致力于宏大的理念,不贤能的人则会关注细小的问题。”现在这几个学派的观点都能包括各种大小的道理,怎么能片面地排斥它们呢!如果一定要固执己见守住残缺不全的东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违反了皇上的诏令,违背了圣上的意思,以致陷入到官吏们的议论中去,这非常不为几位君子所取。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批评了当时一些学者的态度,认为他们过分谨慎,害怕犯错,不敢接受挑战或创新。文章指出,即使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错的,也宁愿保持现状,不愿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这种态度不仅无助于学术的进步,反而可能会阻碍新的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古代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认为即使是错误的东西,只要有一定的依据和证据支持,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文章呼吁大家应该敢于创新和尝试新的思想和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