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方幸用事,因言:“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及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于是武帝拜偃为齐相,且正其事。偃至齐,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辞及王。王年少,惧以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壹出败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之短,天子亦因囚偃。公孙弘曰:“齐王以忧死,无后,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偃遂坐诛。
厉王立五年,国除。
济北王志,吴、楚反时初亦与通谋,后坚守不发兵,故得不诛,徙王菑川。元朔中,齐国绝。悼惠王后唯有二国:城阳、菑川。菑川地比齐,武帝为悼惠王冢园在齐,乃割临菑东圜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今奉祭祀。
汉书·传·高五王传
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即位于公元前169年,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文帝继位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政治腐败和诸侯王的权势问题。为了巩固皇权,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首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以减少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同时,文帝还大力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这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此外,文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他在选拔官员时,注重德行和才能,使得朝廷内部更加清廉高效。
文帝的统治期间,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鼓励农业,减免赋税,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在水利工程方面,文帝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修建了许多大型灌溉工程,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问题。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汉朝的经济逐步繁荣起来,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文帝同样重视。他支持儒家学派的发展,选拔儒学家入朝担任官职,推广儒学的教育和文化传播。这使得汉朝的文化更加繁荣,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文帝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他的政治成就和改革举措,不仅在当时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也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