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贪夫徇财,列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怵迫之徒,或趋西东;大人不曲,意变齐同。愚士系俗,窘若囚拘;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息。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虖若深渊之靓,泛虖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注释
-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
- 这四句描述了自然界的运作和物质的转化。在这里,“炉”比喻为宇宙和自然的本质;而“造化”指的是自然界的创造力量;“炭”是自然界的原材料,如火;“铜”则代表通过自然过程形成的各种金属。
-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
- “合散消息”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变化与组合;“安有常则”意味着这些变化是没有固定规律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强调了世间万物变化无穷。
- 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
- 人从无到有、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是突然和不可预测的。“控揣”指掌握控制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对这种变化的无力感。
- 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
- “小智自私”指的是短视和自我中心的行为;“大观”即广阔的视角,表示超脱个人欲望的看待事物。“物亡不可”意味着一切皆为过眼云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 贪夫徇财,列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
- 这里描述的是人们对于财富、名声、权力等的追求。“贪夫”指的是贪图财富的人;“列士”指的是有地位或有才能的人;“夸者”是指夸耀自己的人。
- 怵迫之徒,或趋西东;大人不曲,意变齐同:
- “怵迫之徒”指那些受外界压力或诱惑而行动的人;“大人不曲”意味着有远见的人不会随波逐流。“意变齐同”表明即使环境变化,但有智慧的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心态不变。
- 愚士系俗,窘若囚拘;至人遗物,独与道俱:
- “愚士”指那些被传统观念束缚的人;“至人”则是超越世俗之人,他们不受任何束缚。“独与道俱”意味着他们遵循自然的法则,与大道同步前进。
- 众人惑惑,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息:
- “众人惑惑”描绘了普通人因迷惑而产生的各种欲望和想法。“真人恬漠”则是形容真正的智者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 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
- “释智遗形”指的是放下对知识和外在形体的追求,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超然自丧”表示超脱世俗的纷扰和自我牺牲。
- 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
- 这两句描述了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的态度。“乘流则逝”意味着顺势而为;“得坎则止”则是指在适当的时机做出决定或停止。
-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 这两句描绘了生与死的自然循环,如同漂浮于水面上,生命来去如休息一般自然。
- 澹虖若深渊之靓,泛虖若不系之舟:
- “澹虖”意为平静淡泊;“若深渊之靓”形象地描绘了深邃的海洋;“泛虖”意为漂浮不定;“若不系之舟”则形容像一艘无锚可系的船一样自在漂流。
- 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
- “不以生故自保”表示不去追求物质上的保护或安逸;“养空而浮”则意味着保持心灵的空虚和自由。
-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
-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德人无累”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被世俗的困扰所累;“知命不忧”则是知道天命的人不会有忧虑。
赏析
这是贾谊在《新书·解》中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比人的命运和宇宙的自然法则,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反映了他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以及他对生死、命运、得失的看法。贾谊的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也蕴含着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