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字子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迹在《汉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汉书·贾谊传》尤为详尽地描述了他的政治生涯和思想成就。以下是对《汉书·贾谊传》的逐句翻译及其注释:
- 原文:
贾谊者,雒阳人也。以能诵诗书故,得召见事文帝。
- 翻译:贾谊是雒阳人,因能诵读诗书被郡守吴公征召,侍奉汉文帝。
- 原文:
文帝初即位,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 翻译:汉文帝刚刚登基,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治理有方,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因此与李斯同乡且曾师从于吴公,便被征召担任廷尉一职。
- 原文: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 翻译:廷尉认为贾谊年纪尚轻,但学识广博,涉猎各家学说。
- 原文:
文帝召以为博士。
- 翻译:汉文帝召任贾谊为博士,这是对他才能的认可。
- 原文:
每下终制诏,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 翻译:每当文帝发布关于礼仪的决定,其他资深的老先生都不能回答,而贾谊都能一一应对,每个人的观点都符合文帝的意图。
- 原文:
诸生于是以为能。
- 翻译:这些学生都认定贾谊很有才能。
- 原文:
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 翻译:不久,贾谊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 原文: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 翻译:贾谊认为汉朝建立已有二十多年,国境之内和平安定,应当改换历法、服饰颜色制度、官职名称、礼仪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 原文:
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 翻译:贾谊起草了各项礼仪制度的具体办法,采用黄颜色,使用五行说,更改了所有官职的名称,并上奏给朝廷。
- 原文:
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 翻译:尽管文帝谦逊不愿立即实行,但有关法令的改变和列侯就国的事宜都是贾谊提出的。
- 原文: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 翻译:文帝考虑任命贾谊担任公卿职位,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人极力诋毁他,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因此文帝疏远了他们的意见,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贾谊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远见卓识,为汉代的政治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书·贾谊传》不仅是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