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数岁,元延中,立复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阳丞,使奴杀之,杀奴以灭口。凡杀三人,伤五人,手驱郎吏二十余人。上书不拜奏。谋篡死罪囚。有司请诛,上不忍,削立五县。
哀帝建平中,立复杀人。天子遣廷尉赏、大鸿鼐由持节即讯。至,移书傅、相、中尉曰:“王背策戒,悖暴妄行,连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诛,不思改过,复贼杀人。幸得蒙恩,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丞相、御史请收王玺绶,送陈留狱。明诏加恩,复遣廷尉、大鸿胪杂问。今王当受诏置辞,恐复不首实对。《书》曰:‘至于再三,有不用,我降尔命。’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是谁之过也?’书到,明以谊晓王。敢复怀诈,罪过益深。傅、相以下,不能辅导,有正法。”
这首诗是《汉书》中记载的某位人物的行为。诗中提到了该人物在元延年间因公怨仇,杀害了三个手下,并试图篡夺死罪囚犯的权位。由于有司请求诛杀他,但天子不忍,于是削去了他的五县。后来在建平年间,他又杀人。天子派廷尉赏、大鸿胪前往审讯。到了那里,朝廷发函告知傅相中尉:“王背策戒,悖暴妄行,连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诛,不思改过,复贼杀人。幸得蒙恩,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 丞相、御史请收王玺绶,送陈留狱。明诏加恩,复遣廷尉、大鸿胪杂问。今王当受诏置辞,恐复不首实对。《书》曰:‘至于再三,有不用,我降尔命。’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是谁之过也?’书到,明以谊晓王。敢复怀诈,罪过益深。傅、相以下,不能辅导,有正法。”
诗句释义:
居数岁,元延中
- 此人在元延年间生活多年。
立复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阳丞,使奴杀之
- 立复因为公务上的怨恨,杀害了他的属官和郡守的下属官吏(丞)。
杀奴以灭口
- 杀害奴隶来掩盖罪行。
凡杀三人,伤五人
- 总共杀害了三个人,伤了五个人。
手驱郎吏二十余人
- 亲自驱使二十多名郎官。
上书不拜奏
- 向皇帝上奏没有接受任命。
谋篡死罪囚
- 策划推翻死刑囚犯。
有司请诛
- 有官员请求将他处死。
上不忍,削立五县
- 天子不忍心,因此削减了他的封地。
哀帝建平中,立复杀人
- 哀帝建平年间,立复再次杀人。
天子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即讯
- 天子派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前去调查此事。
至,移书傅、相、中尉曰
- 到达目的地后,将文件转交给傅相中尉。
王背策戒,悖暴妄行
- 王违背了教诲,行为粗暴而狂妄。
连犯大辟,毒流吏民
- 连续犯下重大罪行,导致民众受害。
比比蒙恩
- 屡次得到皇恩。
不伏重诛,不思改过
- 不愿意遭受更严的处罚,也不愿改正错误。
复贼杀人
- 又犯下杀人的重罪。
幸得蒙恩
- 幸运的是得到了皇恩。
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
- 丞相的长史和大鸿胪丞随即审问他。
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
- 王阳身体不适且傲慢无礼,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
- 傅、相、中尉的职责是辅佐和纠正。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
- 这是古代的寓言,意思是说珍贵的物品出自箱子,被破坏时却无人察觉。
是谁之过也?
- 是谁的过失呢?
书到,明以谊晓王
- 诏书到来之后,用道理晓喻国王。
敢复怀诈
- 竟然还心怀欺诈。
罪过益深
- 罪行更深。
傅、相以下,不能辅导
- 傅、相以下的人无法进行辅导教导。
有正法
- 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译文:
这个人在元延年间活了几年,立复因为公务上的怨恨,杀死了他的属官和郡守的下属官吏(丞)。杀害奴隶来掩盖罪行。总共杀害了三个人,伤了五个人。亲自驱使二十多名郎官。向皇帝上奏没有接受任命。策划推翻死刑囚犯。有官员请求将他处死。天子不忍心,因此削减了他的封地。哀帝建平年间,立复再次杀人。天子派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前去调查此事。到达目的地后,将文件转交给傅相中尉。王违背了教诲,行为粗暴而妄为。连续犯下重大罪行,导致民众受害。屡次得到皇恩。不愿意遭受更严的处罚,也不愿改正错误。又犯下杀人的重罪。幸运的是得到了皇恩。丞相的长史和大鸿胪丞随即审问他。王阳身体不适且傲慢无礼,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傅、相、中尉的职责是辅佐和纠正。这是古代的寓言,意思是说珍贵的物品出自箱子,被破坏时却无人察觉。是谁的过失呢?诏书到来之后,用道理晓喻国王。竟然还心怀欺诈。罪行更深。傅、相以下的人无法进行辅导教导。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某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残忍和狡猾行为。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该人物的残暴和不道德行为。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