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数岁,元延中,立复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阳丞,使奴杀之,杀奴以灭口。凡杀三人,伤五人,手驱郎吏二十余人。上书不拜奏。谋篡死罪囚。有司请诛,上不忍,削立五县。

哀帝建平中,立复杀人。天子遣廷尉赏、大鸿鼐由持节即讯。至,移书傅、相、中尉曰:“王背策戒,悖暴妄行,连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诛,不思改过,复贼杀人。幸得蒙恩,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丞相、御史请收王玺绶,送陈留狱。明诏加恩,复遣廷尉、大鸿胪杂问。今王当受诏置辞,恐复不首实对。《书》曰:‘至于再三,有不用,我降尔命。’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是谁之过也?’书到,明以谊晓王。敢复怀诈,罪过益深。傅、相以下,不能辅导,有正法。”

这首诗是《汉书》中记载的某位人物的行为。诗中提到了该人物在元延年间因公怨仇,杀害了三个手下,并试图篡夺死罪囚犯的权位。由于有司请求诛杀他,但天子不忍,于是削去了他的五县。后来在建平年间,他又杀人。天子派廷尉赏、大鸿胪前往审讯。到了那里,朝廷发函告知傅相中尉:“王背策戒,悖暴妄行,连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诛,不思改过,复贼杀人。幸得蒙恩,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与背畔亡异。” 丞相、御史请收王玺绶,送陈留狱。明诏加恩,复遣廷尉、大鸿胪杂问。今王当受诏置辞,恐复不首实对。《书》曰:‘至于再三,有不用,我降尔命。’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是谁之过也?’书到,明以谊晓王。敢复怀诈,罪过益深。傅、相以下,不能辅导,有正法。”

诗句释义:

  1. 居数岁,元延中 - 此人在元延年间生活多年。
  2. 立复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阳丞,使奴杀之 - 立复因为公务上的怨恨,杀害了他的属官和郡守的下属官吏(丞)。
  3. 杀奴以灭口 - 杀害奴隶来掩盖罪行。
  4. 凡杀三人,伤五人 - 总共杀害了三个人,伤了五个人。
  5. 手驱郎吏二十余人 - 亲自驱使二十多名郎官。
  6. 上书不拜奏 - 向皇帝上奏没有接受任命。
  7. 谋篡死罪囚 - 策划推翻死刑囚犯。
  8. 有司请诛 - 有官员请求将他处死。
  9. 上不忍,削立五县 - 天子不忍心,因此削减了他的封地。
  10. 哀帝建平中,立复杀人 - 哀帝建平年间,立复再次杀人。
  11. 天子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即讯 - 天子派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前去调查此事。
  12. 至,移书傅、相、中尉曰 - 到达目的地后,将文件转交给傅相中尉。
  13. 王背策戒,悖暴妄行 - 王违背了教诲,行为粗暴而狂妄。
  14. 连犯大辟,毒流吏民 - 连续犯下重大罪行,导致民众受害。
  15. 比比蒙恩 - 屡次得到皇恩。
  16. 不伏重诛,不思改过 - 不愿意遭受更严的处罚,也不愿改正错误。
  17. 复贼杀人 - 又犯下杀人的重罪。
  18. 幸得蒙恩 - 幸运的是得到了皇恩。
  19. 丞相长史、大鸿胪丞即问 - 丞相的长史和大鸿胪丞随即审问他。
  20. 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不首主令 - 王阳身体不适且傲慢无礼,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21. 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 - 傅、相、中尉的职责是辅佐和纠正。
  22.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匮中 - 这是古代的寓言,意思是说珍贵的物品出自箱子,被破坏时却无人察觉。
  23. 是谁之过也? - 是谁的过失呢?
  24. 书到,明以谊晓王 - 诏书到来之后,用道理晓喻国王。
  25. 敢复怀诈 - 竟然还心怀欺诈。
  26. 罪过益深 - 罪行更深。
  27. 傅、相以下,不能辅导 - 傅、相以下的人无法进行辅导教导。
  28. 有正法 - 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译文:

这个人在元延年间活了几年,立复因为公务上的怨恨,杀死了他的属官和郡守的下属官吏(丞)。杀害奴隶来掩盖罪行。总共杀害了三个人,伤了五个人。亲自驱使二十多名郎官。向皇帝上奏没有接受任命。策划推翻死刑囚犯。有官员请求将他处死。天子不忍心,因此削减了他的封地。哀帝建平年间,立复再次杀人。天子派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前去调查此事。到达目的地后,将文件转交给傅相中尉。王违背了教诲,行为粗暴而妄为。连续犯下重大罪行,导致民众受害。屡次得到皇恩。不愿意遭受更严的处罚,也不愿改正错误。又犯下杀人的重罪。幸运的是得到了皇恩。丞相的长史和大鸿胪丞随即审问他。王阳身体不适且傲慢无礼,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傅、相、中尉的职责是辅佐和纠正。这是古代的寓言,意思是说珍贵的物品出自箱子,被破坏时却无人察觉。是谁的过失呢?诏书到来之后,用道理晓喻国王。竟然还心怀欺诈。罪行更深。傅、相以下的人无法进行辅导教导。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某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残忍和狡猾行为。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该人物的残暴和不道德行为。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