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
  • 译文: 李陵在匈奴已有一年多,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领军队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 注释: 因杅将军公孙敖,名不详,可能是一位将领。
  • 赏析: 此句表明李陵在匈奴的时间之长和汉武帝对他的重要性。
  • 诗句: 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 译文: 公孙敖的军队无功而回,他报告说:“我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说他是李陵教唆单于制造兵器来防备汉朝军队的,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 注释: 生口,即俘虏。单于,指匈奴单于。备,防备。
  • 赏析: 这句反映了公孙敖对李陵的怀疑,以及他对捕获情报的重视。
  • 诗句: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 译文: 汉武帝听说后,就下令把李陵的家人都杀掉了,包括他的母亲、弟弟和妻子。
  • 注释: 族,灭族的意思。伏诛,自杀或被杀死。
  • 赏析: 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李陵家族的毁灭,展现了汉武帝对李陵的极端不信任和严厉惩罚。
  • 诗句: 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 译文: 陇西地区的士大夫们都感到羞愧,因为他们认为李家的衰落是因为与李陵有关联。
  • 注释: 李氏,指李广家族。
  • 赏析: 这个事件不仅影响了李广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背叛的看法。
  • 诗句: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 译文: 后来,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作为汉朝的将军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试图救援失败,并没有对汉朝造成任何伤害,为什么要诛杀我的家族?”
  • 注释: 使者,指汉朝的外交官员。何负于汉,表示没有对汉朝造成任何损害。
  • 赏析: 李陵在这里为自己辩护,强调自己的行为是出于救援汉朝的目的,而非背叛。
  • 诗句: 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 译文: 使者回答说:“汉朝听说李陵曾经教唆匈奴制造兵器。”
  • 注释: 少卿,古代对高级官员或学者的尊称。
  • 赏析: 这个回答揭示了使者对李陵行为的误解,认为李陵是教唆敌人制造武器的罪魁祸首。
  • 诗句: 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 译文: 李陵回答说:“那只是李绪的行为,与我无关。”
  • 注释: 绪,指李绪,并非李陵。
  • 赏析: 李陵否认了自己是教唆制造兵器的人,显示了他的正直和勇气。
  • 诗句: 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
  • 译文: 李绪原本是汉朝边境的都尉,居住在奚侯城,匈奴攻打他,李绪投降,但被单于待如贵客,经常坐在李陵的座位上。
  • 注释: 都尉,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奚侯城,可能是指一个边陲城镇。
  • 赏析: 这句描述了李绪的投降和被对待的方式,反映出匈奴对其的态度和评价。
  • 诗句: 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 译文: 李陵悲痛他的家人因为李绪而被诛杀,派人去刺杀李绪。
  • 注释: 家,指李陵的家人。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李陵对于李绪家族被杀的愤怒和复仇的决心。
  • 诗句: 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 译文: 大阏氏想要杀害李陵,单于把他隐藏在北方,大阏氏死后他才回到汉朝。
  • 注释: 阏氏,匈奴的皇后。
  • 赏析: 这段描述了李陵在匈奴的处境,尽管面临威胁,但他依然忠于汉朝。

《汉书·传·李广苏建传》通过描述李陵在匈奴的一系列经历和他的忠诚与牺牲,展示了一个充满忠诚、背叛、友谊和个人悲剧的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