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粤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诗句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 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 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粤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 王曰:“善。”
译文
《春秋》主张大一统,这是天理和常理,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现在各种学说和学派各行其道,大家的看法各异,导致上位者无法统一思想。法制频繁变更,下面的人不知道如何遵循。我认为那些不属于六艺(儒家经典)以及孔子学说的学派和思想,应该全部排斥掉,不让它们一同发展。消除邪恶的言论,统一思想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法制的明确,民众才知道应该跟随哪个方向。
完成这些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太守,管理易王的事情。易王是皇帝的哥哥,一向骄傲而且喜欢勇猛,董仲舒用礼仪仁义来匡正他,易王对他十分敬重。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我听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种、蠡谋划攻打吴国,最终成功消灭了它。孔子曾称赞殷商有三位仁人,我也认为越国也有三位仁人。周武王在周公的帮助下决断疑问,现在我也在君侯这里决断疑难。”董仲舒回答说:“我学识浅薄,不足以回答您的大问题。曾经听到鲁国国君向柳下惠问道:‘我想要进攻齐国,该怎么做呢?’柳下惠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回去以后,他面带忧虑之色说:‘我听说讨伐别国时不能只问对方是否仁义之人,这话语为何竟然用到我自己身上呢!’只是被问到而已,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使用欺诈之心去攻击其他国家呢?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位真正的仁义之人。所谓仁义之人,就是他们坚持自己的正义而不谋取个人利益,明白自己的大道而不计较个人功劳。所以孔子的门下,即使是五尺童子也会羞于称道五霸之首,那是因为他们先追求武力而后讲究仁义。如果只是追求利益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值得被伟大的君子所推崇了。五霸相比其他诸侯是贤明的,但是比起古代的三王来却像是勇士一样。“易王说:“说得好。”
注释
- 《春秋》大一统者:指《春秋》这部书中强调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理念。《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其中强调了天下一统的思想。
- 天地之常经:指自然法则和宇宙秩序。
- 古今之通谊也:指古代的智慧和道理至今仍然适用和重要。
- 师异道:指的是各种学派和学术观点各不相同。
- 人异论:指的是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 百家殊方: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 指意不同:意味着各自的意图和目的并不相同。
- 法制数变: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频繁变动。
- 上亡以持一统:统治者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 六艺之科:指的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 孔子之术:指孔子的教导和学说。
- 邪辟之说灭息:指的是邪恶和不正的言论逐渐消失或被压制。
- 粤本无一仁:指越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仁义之人。
- 正其谊不谋其利:意思是坚守正义而不图谋个人利益。
- 五尺之童:指年幼的孩子。
-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指五位霸主相比其他诸侯更显尊贵。
- 比三王:比喻像勇士一样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