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议考问,将欲兴仁谊之林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输出的诗句为:“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朝为博士。他在帷幕内讲学诵读,由弟子传授给弟子,连续不断。”
诗句翻译:
董仲舒,一个来自广川的人,年轻时深入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期,他被任命担任博士一职。他在家中设置了一个屏障,坐在屏障后面讲课,弟子们先来学习的学生向后来的学生传授知识,甚至有学生从未见过他的真面目。董仲舒在室内挂上帷幕,坐于帷幕之后授课,他的弟子按照年龄顺序进行学习,有的甚至未曾与他谋面。
诗词注释:
- 董仲舒:汉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因提倡儒学被汉武帝所采纳,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广川:董仲舒的出生地,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
- 景帝朝: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启,即汉文帝,他在位期间重视儒学的发展。
- 幕帐:古代学者常用的教学场所,通常设在家中或公共场所,用以隔离外界干扰,专心学问。
- 弟子:这里指董仲舒的学生们,他们可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思想来提升自己的学识。
- 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汉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他们的政治地位使得儒学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赏析: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其教育方法也极具创新。他通过私人讲堂的形式,使得儒学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汉代乃至后来的文化发展。这种教育形式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体现了董仲舒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儒学传承的责任感。
《汉书·传》中的这段记载不仅为我们了解董仲舒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直接资料,还反映了汉代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