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汉书·传·董仲舒传
【诗句】: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译文】:
《汉书》记载:善于谈论天的学者必定会发现人的言行与自然现象的相应之处,善于谈论古代的学者必定会发现现在的现实与古人的行为相吻合。据我了解,天是众多事物的起源。因此,它覆盖万物、包容万象却并不存在区别,通过设置日月风雨来和谐天地之气,通过调节阴阳寒暑来完成万物生长的过程。
【赏析】:
本段诗句强调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联。董仲舒认为,天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创造者,还是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根源。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可以推断出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法律。这一思想体现了董仲舒对天意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事的精细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董仲舒试图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具体化,并使之成为治理国家和个人修行的道德指南。
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人的行为会影响天气变化,反之亦然。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界规律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视。他认为,君主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以德治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这段诗句不仅展示了董仲舒深厚的哲学素养,也揭示了他试图通过理解和应用自然规律来指导社会行为的政治理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