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天子复册之。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复对曰: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诗句

第一句:于是天子复册之。

  • 注释:于是,因此。
  • 关键词:天子、复册

第二句:制曰:

  • 注释:诏书。
  • 关键词:制、曰

第三句: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 注释:听说。
  • 关键词:善言、天、人、古、今、盖、闻、征

第四句: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 注释:所以,因此。
  • 关键词:故、朕、垂问、天人之应、嘉、唐虞、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第五句: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

  • 注释:现在你,子大夫,对阴阳和变化万物的原理非常了解,也熟悉古代圣人的学问和事业。但是你的文章并没有达到顶峰,难道是不理解当今事务吗?
  • 关键词:今、子大夫、明于阴阳、造化、习于先圣、道业、文采、极、惑乎、当世之务

第六句: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

  • 注释:条理没有完成,记录没有完成,这是不是我不明白事情的原因呢?我听的像在旋转一样。
  • 关键词: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眩与

第七句: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

  • 注释:三个帝王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有过失,有人说因为时间久远而不改变的是道,是不是这样呢?
  • 关键词:三王、教、祖、不同、有失、久而不易、道、意、异哉

第八句: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 注释:你现在已经阐述了大道理的最高境界,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请你进一步详细阐述它们,或者重新思考它们。《诗经》不是说过吗:“啊,尊贵的君子,不要常常安于现状,神明会听到你的祈求,给你带来福气。”我将亲自阅读这些论述,希望你充分阐明这些观点。
  • 关键词:大道、极、治乱之端、悉、究之、孰之复之、《诗》、《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子大夫其茂明之》

译文

皇帝询问董仲舒有关天人感应和治国理政的问题,董仲舒回答说自己学识浅薄,无法全面阐述。皇帝希望他能够更加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同时,皇帝也引用了《诗经》中的话来鼓励董仲舒继续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