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官至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标题:董仲舒传
注释
- 制度文采玄黄之饰: 指的是古代帝王用以区别身份和地位的各种服饰颜色与图案。
- 改正朔、易服色: 这是古代帝王更改年号、更换历法及服装颜色的仪式,用以应天时。
- 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 指军队中旌旗的规格和使用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孔子认为奢华会导致不谦逊,节俭则能保持坚实不变。
- 圣王之治: 圣明君王的治理方式。
- 教化之渐: 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
- 诛名而不察实: 表面上进行处罚,但并未深入调查事实真相。
- 为善者不必免: 行善者未必受到赦免。
- 犯恶者未必刑: 犯罪者未必受到严厉惩罚。
- 百官皆饰虚辞: 官员们都在表面言辞上装饰自己。
- 奸不息: 持续不断的奸诈行为。
译文
《汉书·董仲舒传》: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官至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赏析
《汉书·董仲舒传》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著,其中详细记载了董仲舒的生平以及他在政治、哲学上的思想贡献。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以及儒家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
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正处于强盛时期,但也面临一些内忧外患的挑战。董仲舒通过其深厚的儒学知识,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理论和建议,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他的思想和政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最终被采纳并实施。
董仲舒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策略使得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从而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同时,董仲舒还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即天地之间的变化与人间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天命来制定政策,从而获得民心的支持。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书·董仲舒传》不仅记录了他的学术成就,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理解到古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