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舒对曰: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诗句:**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

译文:
臣听说尧帝接受天命之后,把天下视为自己的忧虑,而不是以地位为快乐。因此他诛杀了那些叛乱的大臣,致力于寻找贤良的圣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才得到了舜、禹、稷、卨、咎繇这样的杰出人才。众多圣人辅佐他的德行,贤能之人辅助各自的职务,教化得以普遍实施,天下和平融洽,万民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行为举止合乎礼仪,态度从容不迫地遵循中庸之道。

注释:

  • 尧: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五帝之一。
  • 受命:接受天命。
  • 忧:担忧。
  • 位:指位置或地位。
  • 诛逐:杀死并驱逐。
  • 乱臣:指那些犯上作乱的臣子们。
  • 务求:致力于寻求。
  • 舜、禹、稷、卨、咎繇:五位著名的古代帝王和官员。
  • 众圣辅德:众多圣人辅佐君王的德行。
  • 贤能佐职:有才能的人协助处理政务。
  • 教化:教育和感化。
  • 和洽:和谐安定。
  • 仁乐谊:仁爱、快乐和合宜的道理。
  • 中道:中庸之道。

赏析:
本诗通过描述尧舜时期的政治治理理念,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统治方式。尧帝深知国家治理需要谨慎,将天下视为自己的责任而非享乐之地,因此他采取了果断行动,如诛杀乱臣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同时,尧通过寻求贤人志士来辅助治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这种治理策略不仅体现了尧的智慧和远见,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诗中提到“众圣辅德”、“贤能佐职”,强调了在位者需依靠贤能之士来辅助治理。这不仅仅是对政治人物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尧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让每个臣民都能享受到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诗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展才智,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种理想状态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一种反思,也为后代提供了追求和谐社会的宝贵启示。

此诗通过对尧舜时期政治状况的叙述,展示了一种理想的治国理念。尧帝的形象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勤政爱民的代表,他的统治策略和人格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诗中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关注民众福祉、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治国理政时需注重民生和人才培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